從漫灌到節水農業
以往每到灌溉季節,吳忠灌區到處可見漫灌、縱水入溝的現象。今年,記者幾乎沒有看到類似的現象。當地水利部門的同誌告訴記者,主要是幹部群眾的節水意識增強了。
黃河自南向北貫穿吳忠五市縣,自流灌溉面積達654.38+0.7萬畝,占寧夏河套灌區近壹半。長期以來,由於取水方便,很多地方幹部認為節約用水沒有必要,農民甚至認為“不灌溉就從門口經過是不對的”。采用傳統的漫灌方式,平均每畝用水量高達1,000立方米,導致農業灌溉水平平均利用率只有40%左右。
“黃河水是吳忠發展農業生產的命脈。隨著水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節水迫在眉睫。”寧夏水利廳廳長肖雲剛說?quot這不僅是節約資源的需要,也是發展集約農業的必然要求。節約用水不僅可以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和產出率,還可以降低生產成本。"
來到利通區郊區的東塔寺鄉,村民們正三三兩兩地在稻田裏挖溝排水。該鄉今年種植的4000畝水稻全部采用了水稻控制灌溉新技術。“水少,錢少!”東塔寺村農民柴玉忠說:“與老辦法相比,使用控制灌溉技術節約灌溉十倍以上,節約400多元,每畝地至少可節約五元水費,還可節約兩個勞動日;而且秧苗健壯,抗倒伏,畝產40公斤左右。我們農民喜歡記明細賬,這兩項加起來收入不少。”
壹旦幹部和農民明白了節水的好處,實施節水就不再困難。最近三年,吳忠通過加強水資源管理,修建和保護渠道,調整作物結構,推廣滴灌、噴灌、管灌、小畦灌、水稻節水控制灌溉等先進技術,使水資源利用系數從0.4提高到0.5。今年,全灌區* * *推廣實施水稻灌溉控制面積654.38+078萬畝,占水稻種植總面積近40%,是去年的6倍多。據估計,僅此壹項全年就可節約2億立方米的水。
從吃魚難到潛入雪域高原。
很難相信,過去從未養魚的中衛縣夾道村農民很難吃到活魚。如今,出產的黃河鯉魚不僅供自己四季品嘗,還壹路“遊”到雪域高原,成為西寧、格爾木、拉薩藏族同胞餐桌上的美味。
夾道村人均耕地0.7畝,1991年寶中鐵路建設征用了700畝土地,使得全村人多地少的矛盾更加突出。經過村幹部的反復動員,1993年,上千名莊稼漢搬進了村頭的壹片鹽堿灘,苦戰數月,挖出了1500多畝高標準魚塘,開始播種育苗養魚。
“從此以後,鹽堿地成了‘聚寶盆’!”在夾道村漁場辦公室,老支書劉上元給記者講了幾個寶貝:“1994年,收獲商品魚22萬斤,收入137萬元,承包人向集體上繳16萬元;漁民人均收入5761元,是灌區平均水平的5.4倍。去年雖然行情不太好,但利潤達到54萬元,全村農民靠打魚人均增收300多元。
吳忠灌區寧夏河套平原廣袤無垠的田野裏,河溝縱橫交錯,湖泊星羅棋布,還有大片低窪鹽堿荒地,漁業生產條件得天獨厚。然而,直到上世紀70年代末,這裏的水產品總產量只有幾百噸,而且幾乎都是大自然捕撈的,很難被稱為“魚米之鄉”。
夾道村的變化,只是這個古老灌區漁業蓬勃發展的壹個縮影。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最近兩三年,寧夏回族自治區把改變“無魚米之鄉”的歷史作為發揮資源優勢、調整農業結構的重要決策。吳中灌區各縣市高度重視漁業,將其作為當地農民奔小康的“生財之道”,在政策、資金、技術上給予全力支持,使唐凱養魚的浪潮越來越高。
走訪靈武、中衛、青銅峽等黃河沿岸市縣,隨處可見水魚豐美的新景觀。如今,吳中灌區擁有3.2萬畝養殖水面,年生產水產品8000噸。除供應本地市場外,每年60%以上的水產品銷往甘肅、內蒙古、青海、陜西、新疆、西藏等地,成為西北地區著名的淡水魚生產基地。隨著水產養殖技術的快速升級,過去只能在南方養殖的河蟹、桂魚、鱖魚、鯿魚、淡水龍蝦、羅氏沼蝦等20多種熱帶亞熱帶魚類也在這裏安家落戶。
據市農牧局介紹,近年來,吳忠的漁業從副業定位、粗放式生產迅速升級為基礎產業、集約化經營,目前漁民已達數萬人。去年人均純收入4000元,比全市農民人均收入高出1000多元。整體上率先過上了小康生活。
從客運到發展旅遊業
20世紀80年代以來,寧夏境內七座公路橋飛臨黃河,天險成為通途。過去,羊皮筏這種穿越黃河的主要人貨交通工具,並沒有閑置和塵土飛揚,反而成為最受歡迎的“王牌”旅遊服務項目,給寧夏河套人帶來了富足的生活。
九曲黃河出黑山峽後,在寧夏拐了個彎,就是中衛縣的沙坡頭村。沙坡頭村北臨舉世聞名的沙坡頭,南臨滔滔黃河。因為村裏大部分居民姓童,所以也叫童家院子。每年旅遊旺季到來時,村裏的男人們都喊著激昂的黃河號角聲,用力劃著羊皮筏子,讓遊客們盡情享受黃河漂流的奇遇,給他們講著過去羊皮筏子的種種故事,樂此不疲,讓村裏60多戶人家獲得了豐厚的回報。
“香港人和外國人來了,都要坐我們的羊皮筏子!”57歲的童·法鮑早已不會劃羊皮筏子了,但他的話語中總是充滿了自鳴得意。“黃河真的變了。建了這麽多橋,可我們老祖宗傳下來的漂流技藝還這麽興盛!”他的四個兒子都在從事這個特色行業,人均年收入過萬元。
不只是黃河漂流靠發展旅遊業繁榮。利通區投資2億多元,挖掘中國黃河豐富的旅遊資源,建設了黃河公園、古城灣度假村、中英寶湖等八大特色景區。當炎熱的夏天到來時,數以萬計的遊客將被奇妙的湖泊和水域所吸引,許多農民將從經營與旅遊業相關的第三產業中受益。
市場經濟的觸角延伸到哪裏,壹種新型的黃河旅遊產業就會興起。近年來,城市實行周末後,特別是西部大開發熱潮的到來,吳忠黃河岸邊的沙山、濕地、古渡口、眾多湖泊被精明的河套人陸續開發,種下壹棵又壹棵“搖錢樹”,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