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團隊口號 - 明代有哪些哲學家簡述過自己的思想?

明代有哪些哲學家簡述過自己的思想?

王守仁(即:王陽明)

心外非理性

繼承了陸九淵的學說,發揚了陸的思想,被稱為“王陸學派”。陸九淵從“心即理”的理論出發,認為事物下手的地方就是悟真心。王守仁不滿意陸九淵的解釋。他說:陸象山之學,“其知思辨,知事物之語,雖累而不循。”反對程的“透過事物尋求終極真理”的方法,因為事物是無窮無盡的,獨壹無二太累人了。所以他主張從自己的內心去尋找真理,相信真理就在自己的內心,真理轉化為宇宙萬物,人抓住了它的微妙,所以人抓住了它的本質。正如陸九淵所說,“心有理性,心有理性。”為什麽不去外面找?所以,很明顯“初心”是清楚“天”的。因此,王守仁強調:“心只有壹個,就其所有煩惱而言,這意味著仁;就其適當性而言,這意味著義;就其組織而言,這意味著理。不能外求仁,不能外求義,只能外求理?這個知行之所以是二,是因為它從外部尋求真理;從我內心求真,此聖門乃知行合壹之教。”

在知行關系上,從“天地萬物為壹”出發,反對朱的“先知先覺”論。王守仁認為既然我們知道這個真理,我們就應該貫徹它。如果只是聲稱知道而不去實踐,那就不能稱之為真正的知識。真正的知識離不開實踐。比如,當妳知道了孝順的道理,妳就已經很孝順,很關心父母;當妳懂得善良的時候,妳已經用善良對待了妳身邊的朋友。真正的知行合壹,在於按照自己知道的去做。知與行同時發生。他的宗旨是“發動機出了問題,就把它敲下來,需要徹底根治,才不會潛伏在胸腔裏。”在他的學生所編的手冊中,王守仁理解了朱的知識與行動分裂的理論,如“先知行為以後”。古代的聖賢看到很多人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花在知識上,而忽略了行動,認為這樣會導致浮誇的風氣,於是開始強調要後知後行,而後人理解為說要後行,誤解了聖賢的意思。

(百度百科有詳細的~ ~)

王夫之

中國樸素唯物主義的縮影。

在本體論方面,王夫之發展了張載“知多則氣無”的思想,對“氣”的範疇給予了新的哲學界定,對氣與道的關系進行了深入的理論探討,並作出了明確的唯物主義解釋。他認為整個宇宙除了“氣”之外,什麽都沒有。他還指出,“氣”只有聚散、交流沒有增減、生滅,所謂有、有、無,只有“氣”聚散、交流、屈伸的運動形式。他根據當時的科學發展水平,用實例論證了“氣”的永恒不滅,認為這種永恒無限的“氣”是壹種實體,提出了“太空,實宅”、“滿兩個房間,實宅”等命題,試圖對物質世界的最根本屬性做出更高的哲學抽象。他把“誠”訓練成“有”,用真實無邪的“有”來概括物質世界最壹般的屬性。他還認為,客觀世界中的壹切事物的本質和現象都是客觀現實的,“從其用可以知其體之存在”,“從日本的角度可以漸得其本”,通過對各種物質現象的理解可以總結出它們* * *相同的本質。從而否定了無本體的唯心主義的虛構。在理與氣的關系上,王夫之堅持“理在氣”的學說,批駁了朱成理學以理為本的觀點。他強調“氣”是陰陽變化的實體,理是變化過程的規律性。理是氣的理,理之外沒有孤立的理。因此,它批判了周敦頤和朱所堅持的唯心主義的向外界求實的理論。王夫之對“心、性、性統壹於理”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的批判,強調:“講心、講性,必講性、理,無氣則無。”明確堅持唯物主義的氣論。王夫之的唯物主義道器觀,堅持“無器則無道”、“道盡則道在其中”的唯物主義道器觀,系統地批駁了割裂、顛倒道器關系的唯心主義思想。他對傳統的道、氣範疇作了新的解釋,認為形而上的道、形而下的氣標誌著共性(* * *同本質、同普遍規律)和個性(具體事物及其特殊規律),是“統攝此物”的兩個方面,不可割裂。他提出了“世界只是壹個裝置”的命題,肯定了宇宙萬物都是具體的存在,任何具體的事物都具有特殊的性質和與同類事物相同的性質。“道之道而器之道”只能存在於個體之中,只能通過個體而存在,“終無孤獨之道”。就像沒有車馬就沒有帝王之道壹樣,沒有獄縛、錢幣、編鐘、管弦樂就沒有禮樂之道。他明確指出,把壹個“無形的”精神本體放在裝置之外,裝置之前,是壹種謬誤。他通過論證道對器的依賴,得出道依器而存,道離器而滅的結論,駁斥了“理在事先”、“道在器終”的觀點。王夫之的唯物主義是中國古代唯物主義的高峰。王夫之在發展觀方面的“太虛以新天動天地”的辯證思想,綜合了以往豐富的認識成果,對他所面臨的復雜的社會矛盾運動作出了哲學概括,為中國古代辯證法的理論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王夫之以“生化”為基礎的博物觀,與宋明以來流行的主靜論相反,堅持主動。他提出“物只是運動”,“物運動而不停滯”,“天地之氣,恒生動而不生於靜”,把自然看作永恒運動的物質過程。他否定了周敦頤和朱關於太極動而生陰陽的觀點,指出:“動而生陽,動而生陰,動而生陰,廢而不動而靜,邪而生。”說明運動是物質世界固有的,否定從氣外尋找事物運動原因的外因論。針對王弼的動靜觀,他明確肯定了“動靜皆動”,“動靜皆動”。但他並不否認靜止的意義和作用,認為相對靜止是萬物形成的必要條件。陽轉陰的運動過程本身包含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兩種狀態。這樣就否定了“主靜”論,批判了各種割裂動與動的形而上學的運動觀,進壹步闡明了動與動的辯證關系。王夫之發展了張載的氣化學說,強調“天地之變,日新”,把盛衰新陳代謝和呼吸呼吸之逝作為宇宙的根本規律。他認為任何生物都會經歷胚胎、流浪、灌註、腐爛、滅絕等階段。前三個是成長過程,後兩個是衰落過程。在腐朽消亡的過程中,孕育了“推陳出新”的機會,舊事物的死亡為新事物的誕生準備了條件。這種轉變發展的理念具有壹定的理論深度,充滿創新精神。王夫之明確地把事物運動變化的原因歸結於事物的內在矛盾,認為“萬物皆因二氣而生”。他在張載“壹物二體”理論的基礎上,發展了矛盾觀,提出了“建幹兼坤”和“天地陰陽各不相讓”的思想,肯定了矛盾的普遍性。關於矛盾的對立面之間的關系,他進壹步分析指出,任何矛盾都是對立的,都是互補的。壹方面,“必然是對立的、敵對的”,這是壹種排斥關系;另壹方面,“反之,則行得通”,也是同樣的關系。這兩種關系密不可分。“兩個合二為壹,壹分為二。”。但他強調“壹分為二”,認為矛盾的雙方決不是完全分離的,而是“反對的人沒有反對過。”據他分析,“陰陽人,恒通而不壹定瘦,瘦人不常有。”矛盾雙方互相逼迫,激烈爭鬥,是“不正常”的,但互相團結,維護認同,則是“正常”的。在他看來,矛盾是相互轉化的,有時會發生突變,但更多的情況下,轉化是在不斷的往復和起伏中保持動態平衡來實現的。王夫之的辯證發展觀,特別是他的矛盾論,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但他過分強調矛盾的同壹性,是時代賦予他的局限性。因此,唯物主義認識論的王夫之運用和改造了佛教哲學中的“能力與場所”範疇,明確區分和規定了認識活動中的主體與客體、主觀認識能力與客觀認識對象,強調“非內之物”、“必實有其體”、“非外之物”、“必有用之物”,不應混淆和顛倒。他認為“能”與“處”的關系只能是“能因之”,“能必在其位”。主觀認知是由客觀對象觸發的,客觀對象是原始的、客觀的副本。從而抓住了認識論的核心問題,表達了反映論的基本原理。在此基礎上,他批判了王陸心學沿襲佛教的“滅理入能”、“聚能”等觀點,揭露了其內在矛盾,認為“唯心知論不足以壓制矛盾,攻擊自身”他對“唯心唯識”理論的批判不是簡單的否定,而是吸收和改造了壹些思辨的內容,比如將知識的對象定義為“環境的使用者”,將人的認知能力定義為“通過將其添加到環境中而做出貢獻的人”,註重人的認知的能動性。在知行關系問題上,他試圖徹底清算“離行而知”的認識路線,註重總結朱成學派和王陸學派長期爭鳴的思想成果,從理論上強調“行”在認識過程中的主導地位,得出“行可同時知,知不可同時行”的重要結論。他基於知識來源於行動,然後才有真知識這壹事實,論證了行動是知識的基礎和動力,行動包含知識並領導知識。同時,他仍然強調“知行互利”。王夫之進壹步提出了“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命題,認為“能竭者也,能竭者也,人也。人已經窮盡了自己的能力,那麽天亡之物依然會誕生;如果天空是愚蠢的,它仍然會是哲學的;天上什麽都沒有,還是會有;天之亂,仍將治之。”人在改造自然、社會和自我的實踐中可以發揮重要作用。這種樸素進取的實踐觀是王夫之認識論的精髓。

黃宗羲

反對宋學中“理先於氣”的理論,認為“理”不是客觀的物質實體,而是“氣”的運動規律,“性情與人心是壹個完全大眾化的體,物也是大眾化的。”以唯物主義為特點。“世界充滿了心”的觀點傾向於唯心主義。這與黃宗羲在陽明學任職,影響較深有關。黃認為,的“良知”是“行為”的“奉獻”,二者是同壹的。

古嚴武

他繼承了明代士人的反理學思潮,不僅對理學進行了清理,而且在天人、氣、道、知行、天道、人欲等諸多方面表現出與理學不同的學習目的。顧學以致用的鮮明旨趣、樸素的歸納考據方法、開拓進取的精神以及在諸多學術領域取得的成就,宣告了晚明時代的終結,開啟了壹代樸學之風,對清代學者產生了極為有益的影響。顧還主張“利國富民”,認為“利國者藏於民”。他大膽懷疑君權,提出了帶有早期民主啟蒙色彩的“多元治理”思想。他提出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口號意義深遠,影響深遠,成為激勵中華民族奮進的精神力量。他主張經世致用,反對空談,註重廣泛的證據,提出“君子學明道,救世之道”。這只是詩。雕刻昆蟲有什麽好處?"錢穆稱之為實際而非空談. "能夠在政事各方面充分發揮其利弊,可謂內聖外王兼而有之。顧強調做學問首先要樹立人格:“禮義廉恥是四維”,主張“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日本史》卷十三《始》:“保天下者,賤其夫,無責也。"

註:後三位是明末清初的,可以算作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