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在昨日也針對華為造車這壹事表示:有些個人、部門或者合作夥伴在濫用華為的品牌,這些事情在查處過程中,華為三十年構築的品牌,不會被誰利用。華為不造車,也沒有任何品牌的車。我們在這次的文件中也對品牌的問題也進行了明確要求,嚴禁華為品牌出現在汽車品牌前面,或者作為汽車品牌。我們會對所有的旗艦店,物料做出整頓,回歸到戰略上來,回歸定位來。華為的戰略沒有變化,不造車,幫助車企造好車,成為增量部件供應量。
今日,有華為門店的工作員工向媒體透露:已收到總部通知,早班同事已經拆除了HUAWEI相關標識。“車沒有變化,但是銷售的話術中不能提及華為汽車了,我們被通知要註意這個事項。”此外,其它問界門店員工也透露,門店已接到華為方面發的通知,要求4月1日開始拆除所有相關華為字樣的宣傳物料,而且平時宣傳話語中也不能再叫“華為問界”了,但還是可以叫“問界”。
值得註意的是,昨日余承東在2020年11月25日任正非發表的明確華為不造車帖子下方留言表示:“這個時代變了,這只會讓我們更加艱難!若幹年後,大家都會看明白的!留給時間去檢驗吧!”同時,還強調:“對壹個行業,只有深入洞察,深刻理解,才能把握住正確的方向!標記壹下,若幹年後再來看吧!”從余承東的語氣來看,可以感覺到明顯的無奈。
近段時間以來,問界系列汽車的品牌在多個官方社交平臺發文宣傳時,多次用到帶有HUAWEI的標語。3月8日,AITO汽車在官方微博發布“婦女節宣傳海報”,其中海報內容使用了“HUAWEI問界”全新標語,華為終端官方微博賬號也轉發了這條微博,並配文表示:“想去的地方,HUAWEI問界汽車,始終陪伴妳!”
據了解,早前AITO問界壹直用的都是“AITO”的LOGO,從未有過使用華為標識的先例,這也是再次引發華為是否已主導問界汽車的猜測。華為方面則回應稱:有誤讀部分。這壹舉措僅為突出華為長期深度賦能AITO問界品牌,華為與賽力斯長期深度合作沒有變化,未來雙方會繼續聯手推出更多更具競爭力的新產品。
3月8日問界發布壹條關於婦女節宣傳海報微博,並配文表示:“想去的地方,HUAWEI問界汽車,始終陪伴妳!”隨後,華為官方轉發了該條內容。這舉動也引發了業界猜疑,華為是否已主導問界汽車。對此,賽力斯回應表示:“公司與華為長期深度跨界合作關系及合作模式均沒有發生變化。雙方進壹步深化聯合業務合作,未來將推出更多受用戶歡迎的、具有競爭力的新產品。”
華為表示:“HUAWEI問界是華為生態汽車品牌,是華為開創的全新商業模式。華為提供電動化、智能化零部件等核心軟硬件技術,並通過產品定義、用戶體驗、質量管控、渠道零售以及品牌營銷幫助車企賣好車,在幫助車企實現商業成功的同時帶動華為智能汽車零部件的規模化銷售。賽力斯是與華為合作最早、合作最深的車企。雙方已於今年2月簽署業務深化合作協議。雙方還將進壹步推進成立聯合創新中心,為用戶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智慧出行體驗,引領汽車產業智能化新時代。”
相關資料顯示:華為在2019年成立了智能汽車解決方案事業部,並設15個二級部門,其中有智能駕駛產品部、MDC 產品部、智能車控產品部、智能車雲產品部、智能駕駛產品部、智能座艙產品部、智能汽車解決方案部等。在成立智能汽車解決方案事業部後,關於華為造車的話題壹直都沒有消停,2020年華為發布有效期為3年的《關於智能汽車部件業務管理的決議》,明確表示不造整車,而是聚焦ICT技術,幫助車企造好車,造好車,成為智能網聯汽車的增量部件提供商。同時還指出,以後誰再建言造車,幹擾公司,可調離崗位,另外尋找崗位。
隨著華為與賽力斯業務合作快速發展,外加早前華為發布的不造車的3年期限即將到來,自然關於華為造車的話題再次湧起。此次發布不造車的決議,官方表示:是為避免問界被外界錯誤的理解為“華為造車”才發布的。問界生態汽車商業模式、合作策略不會改變。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也對此表示,華為內部發布了EMT集體決策,重申不造車。華為所有文件的最長有效期是5年。5年之後我們會再發個5年,10年後再發個5年文件。
在華為重申“不造車”的同時,賽力斯作為其智選車合作的夥伴。值得壹提的是,就在3魚 30日,全新品牌“藍電”首款車型——藍電E5上市,售價13.99-15.19萬元。據了解,藍電汽車是重慶賽力斯藍電汽車有限公司旗下品牌,該公司由東風小康股份有限公司全資控股,藍電汽車將建設獨立的銷售網絡,獨立運行。
從目前來看,或許不造車對現階段的華為來看是比較符合現狀的。畢竟造車需要具備造車資質,而汽車資金投入巨大,回本期還漫長。對於正處在寒冬的華為來說,這無疑是雪上加霜。此外,據官方透露,自2019年華為成立智能汽車解決方案事業部以來,已累計投入約206億元,研發人員高達7000人。2022年,華為在汽車業務相關的研發支出超103億元。而其次業務收入方面與支出,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相關數據顯示:2022年,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業務實現營收20.77億元,占華為6423億元的總營收的0.3%。
本文來自易車號作者汽車行業關註,版權歸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系作者。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與易車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