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團隊口號 - 左權縣紅色旅遊發展調查

左權縣紅色旅遊發展調查

1.左權縣紅色旅遊發展現狀調查

歙縣宮,129師,青塔水庫,九峰山,五指山,清泉寺,熊耳寺。

歙縣旅遊資源豐富。歙縣有三塔九觀十八谷,是古代現存的露天博物館所建。遠至女媧家,華夏始祖,來造人。最近,美國駐劉鄧軍隊前來抗擊日本侵略者。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河北省八大風景名勝之壹。近年來,歙縣加快建設以紅色旅遊為重點的生態旅遊城市。唱文化戲,走生態路,寫旅遊文章,大力發展生態旅遊。2004年,以紀念鄧小平同誌誕辰100周年為歷史契機,投資4000萬元,完成了129師舊址、陳列館、將軍山的擴建改造,成功舉辦了4次河北省大型紀念活動,被省委書記白克明譽為全省重大節慶活動的成功典範。今年以來,我們抓住國家發展紅色旅遊的歷史機遇,投資開發了129師政治部、晉冀魯豫邊區政府舊址、將軍陵園、左權等壹批經典紅色旅遊景點。以原129師司令部為龍頭,推出成為八路軍壹日遊紅色旅遊精品線路,初步形成以河南紅旗渠、山西八路軍總部、黃崖洞為景點的三省紅色旅遊圈。同時堅持將紅色旅遊與古文化旅遊、綠色生態旅遊相結合,推廣中華祠堂和故宮。在連續兩年成功舉辦中國歙縣女媧文化節後,我們決定今年舉辦第三屆。投資建設了九峰山、漢王山、黃花山、清泉寺、青塔湖度假村等六大風景旅遊區,啟動了以龔賢為龍頭的古文化旅遊,以九峰山、漢王山為龍頭的太行風景旅遊線路,初步形成了集旅遊、購物、娛樂、美食、居住、行為於壹體的大旅遊經濟發展格局。

2.左權縣生態文化旅遊示範區

政府官網2018顯示,株洲市有天元、松露、唐河、石峰、祿口五個區,還有雲龍示範區。天元區,市政府駐地。株洲位於湖南省東部,湘江中遊,是長株潭綜合改革試驗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株洲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這裏是湖南的東大門,湘黔湘贛京廣鐵路的交匯處。高鐵時代之前是南方最大的交通樞紐,北有鄭州,南有株洲。株洲總面積1.1.2萬平方公裏,總人口405萬,市區面積1.38平方公裏,常住人口1.2萬。2017年,城鎮地區生產總值2700億元,人均生產總值超過10000美元,壹般公共預算收入337.8億元,增長8%。是全國綜合競爭力百強城市之壹,在湖南省排名第二。弘揚株洲的歷史文化。中華民族的始祖神農,就在株洲市炎陵縣,這是壹塊祖先的福地。株洲也是壹片紅色熱土,承載著中國革命的光輝歷史。作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這裏留下了毛澤東視察農民運動、傳播馬列主義的光輝足跡。開啟了紅軍會師、連隊建黨的偉大實踐。它誕生了中國第壹個縣級紅色革命政權——茶陵工農兵縣政府;培養了老壹輩無產階級革命家。

也許妳我只聽說過五四運動,但壹二九運動乃至近代史上的每壹次愛國運動、每壹次愛國言論、每壹場戰鬥、每壹滴血,都同樣值得尊敬和敬仰,因為它們都體現了我們的子孫熱愛祖國,勇敢抵抗外來侵略,自豪捍衛自己的尊嚴。

現在,戰爭的硝煙早已散去,烈士的鮮血已經刷在了時間的紗布上。但是革命的成就極其輝煌,奮鬥的精神仍然激勵著我們去奮鬥。時代變了,中國已經不是過去那個積貧積弱的中國了。我們看到的是壹個獨立自強的中國,壹個崛起的中國。中國改革開放,香港澳門回歸WTO 2006 54 38+0,2008年奧運會,女神常飛飛上月球?每壹個例子都足以向世界證明,中國,從古到今,從過去到未來,是壹個屹立於世界的偉大國家!

3.左權縣的紅色歷史

紅色旅遊發展的目的是傳承紅色基因,需要考慮如何講好紅色故事,如何應對。面向國際市場,發展紅色旅遊的目的是傳播中國形象。有必要思考如何向中國講述這個故事。要以國際視野為切入點,用好國際元素、國際話語、國際技術,處理好如何以紅色旅遊更好地傳播和平愛國主題的問題。

4.紅色旅遊發展調查

1.平遙推光漆畫技藝是山西省平遙縣的地方傳統手工藝技藝,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壹。平遙漆畫技術起源於山西中部的平遙縣,並傳播到北方的廣大地區。

用這種技術制作的漆器,早在唐代開元就很有名。明清時期由於晉商的崛起,漆器有了很大的發展。2006年5月20日,平遙漆畫技藝經國務院批準,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被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為-51。

2.朔州秧歌在當地流行已久,並演變成不同的藝術形式,為研究中國民間藝術的發展、傳播和演變提供了鮮活的素材,由於現代多元文化的沖擊和表演時間的限制,朔州秧歌與其他傳統民間藝術形式壹樣,逐漸瀕危,搶救保護工作時不我待。

國家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朔州秧歌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流傳於太行山區的民間音樂左權花腔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壹。左權民歌的風格在隋代開始形成,到了30年代,左權民歌衍生出左權開花調。左權的《花開花落》構思巧妙,歌詞新穎,地方色彩濃厚,感染力強。

2006年5月20日,左權縣申報的左權花腔經國務院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非物質編號-1。

4.晉南威風鑼鼓起源於堯舜時期,歷史悠久。演奏時,鼓聲雷鳴,粗獷豪放;鐃鈸清脆悅耳;鑼聲沈悶,勢不可擋,集音樂、舞蹈、技巧於壹體。充滿民族特色,體現民族精神,有天下第壹鼓。

2006年5月20日,山西省臨汾市申報的晉南威風鑼鼓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非物質編號-56。

5.左權縣十大旅遊景點

在國家發改委、中宣部、國家旅遊局聯合公布的30條全國精品紅色旅遊線路中,有貴陽-凱裏-鎮遠-黎平-通道-桂林線路。在全國100個紅色景區中,廣西僅有百色左江紅色景區和桂林紅色景區位列其中。紅軍紀念地長征、新圩戰場、灌陽九海經,周恩來、朱德指揮紅軍過湘江時,興安、光華店在興州縣城安和、焦山店,紅軍標語樓在華龍盛的安和、老山街、洪鈞巖,吸引了各地遊客。1996年6月紅軍在廣西興安修建的長征突破點湘江烈士紀念公園,也是各界群眾開展紅色旅遊、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的目的地。八路軍桂林辦事處設在中山北路桂林辦事處和魯磨(靈川縣定江鎮)八路軍軍需轉運站桂林辦事處。它們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100全國重點紅色旅遊景區之壹。1938年,中共中央派李克農到桂林設立八路軍桂林辦事處,租用萬象草房,內有警衛室、值班室、秘書室、機要室、廣播室以及周恩來、李克農的住處。皖南事變1940中,有周恩來、葉劍英、徐特立、薄谷開來等。都是通過重要據點魯莫轉移到其他地方的。越南* * *生產黨領袖胡誌明赴蘇聯參加國際* * *生產運動大會。得知越南已被日軍占領,無法回國,鐘* * *安排他在魯磨中轉站擔任救國辦名譽主任半年。王久日報舊址1937 8月24日,上海文化救國會機關報《王久日報》在上海創刊。1937 165438+10月22日,上海淪陷,王久日報社被迫撤離。從65438+65438 0939+10 10月,《王久日報》在桂林太平路4號再次出版,對堅持抗戰、反對投降、堅持團結、反對分裂起到了積極作用。1941 3月1日,國民黨當局查封了《王久日報》。

6.長江沿岸紅色旅遊區的現狀

晉中烏金山榆次城隍廟晉中清虛閣晉中左天泉苗族風景區榆次民俗文化藝術館山西常家莊園山西榆次古鎮

7.左權縣紅色旅遊景點

馬丁八路軍總部紀念館

馬田八路軍總部紀念館位於革命老區左權縣馬田鎮,距左權縣城45公裏,距山西省會太原195公裏。它是中國100經典紅色旅遊景點之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國家4A級旅遊景點。目前景區分為八路軍總部舊址和八路軍總部紀念館兩部分。原總部舊址總面積20000多平方米,1980對外開放。

自2011以來,又投資2000多萬元,恢復舊樓如初,從而恢復了中央北方局、野戰軍政治部、後勤部、北方局黨校、藝鷺學校、新華日報社等舊址,讓遊客真實地體驗和感受時光。

紀念館於2007年開工建設,2065438+2002年9月竣工,總投資65438+2億元。是山西省紅色旅遊景點中展示路線最長、文物數量最多、內容最全的特色紀念館。紀念館位於麻田鎮上麻田村西山腳下,與麻田司令部舊址遙相呼應,融為壹體。這是壹個完整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晉魯豫邊區臨時參議會的召開適應了華北抗戰形勢的發展和抗日根據地的要求,正式成立了邊區政府的領導機構。會後,邊區政府密切關註三三制在各級政權中的實施情況。參議員回縣,大力推行三三制,發動群眾積極參與基層政權的民主建設。鄉村選舉後,建立了村級抗日政權的三三制,真正符合“壹國兩制”的原則。這種普遍的三三制政權在政治上調整了各階級之間的關系,使根據地的民主政權有了廣泛的群眾基礎。

舊址為清代遺跡,坐北朝南,建築面積416平方米。主席團和資格審查委員會在壹院東大廳,秘書處在西大廳。二院東廳是邊區參議會的辦公室,西廳是邊區高等法院的辦公室,寢室廳是邊區政府的辦公室。由於年久失修,破損,墻皮脫落,前面瓷磚脫落。2005年至2006年,左權縣人民政府撥款,按原貌進行綜合維修。展品105件,包括28張桌子,55張凳子,4個燭臺,1個蒸汽燈,5個保溫壺,2個水杯,7張清單。此外,還有地圖、報紙、領導人畫像、會議日程等。把它們貼在墻上。

晉中市人民政府公布冀魯豫邊區臨時參議會舊址於2003年被晉中市人民政府列為文物保護單位。

八路軍錢芳總部舊址

從1941年7月到1945年8月的四年間,八路軍總部和中央北方局都駐紮在這裏。指揮華北乃至全國的抗日軍民堅持敵後抗戰,是中國民族解放戰爭由極端困難轉向全面發展、擴大和最後勝利的大本營之壹。

紀念館位於左權縣城東南45公裏的馬田鎮馬田村。由八路軍總部馬田舊址擴建而成,1981。馬鎮地處山西、河北、河南三省交界處,形勢險要,資源豐富,戰略價值高。古稱晉蔣。1940 165438+10月7日至1945 8月15日,八路軍總部及中央北方局(以下簡稱北方局)下屬部隊曾在此駐紮。

八路軍總部:彭、左權、滕、羅瑞卿;北方局:李、劉錫五、朱莉、楊;二十九師:蔡、李達;晉豫軍區:倪誌良、王樹聲、黃鎮;晉豫邊區政府:楊秀峰、榮武生;太行區委李雪峰等壹代民族抗日精英,領導指揮了英勇的華北抗日戰爭,迎來了中華民族解放的曙光。

尹靈芝烈士陵園

尹靈芝烈士陵園,位於山西省壽陽縣城北坪,是為紀念著名的劉胡蘭英雄尹靈芝而建。三晉時期著名女英雄尹靈芝,為了保護公糧,掩護群眾安全轉移,被敵人殘忍殺害,享年1947 11.3歲。1965年,尹靈芝烈士紀念館在壽陽建成。40年來,越南、泰國、緬甸、古巴等國家元首和國際友人,以及全國數百萬幹部群眾和青年學生前來參觀瞻仰,成為當地最活躍的革命傳統教育基地。近年來,這座建築已經過時了。為了充分發揮這個愛國主義、國防教育和道德教育基地的作用,全力打造紅色旅遊,當地政府決定修建烈士紀念館。

八路軍石拐會議紀念公園

八路軍石拐會議紀念園位於和順縣橫嶺鎮石拐村,占地100畝。紀念園由四部分組成:壹是紀念碑,19.45米高,象征抗日戰爭勝利1945;二是紀念館,總面積1400平方米,4個展廳,面積900平方米;是石拐會議舊址的院落,占地2940平方米,中間是石拐會議主院,壹進兩串。正房在二樓,下層五個石洞,上層五個木石結構。它是壹個46000平方米的正方形。廣場南端有兩組八路軍大型雕像。東西兩側有八路軍石拐會議簡介和八路軍石拐會議紀念公園建設。廣場北端有壹顆紅色五星,1937 165438+10月11,8月1。

太行新聞烈士紀念碑

太行新聞烈士紀念碑位於左權縣馬田鎮清漳河西山村南200米西山腳下,東北面向大郊村(新聞烈士犧牲的地方)。它是為了紀念包括新華日報總編輯何雲在內的57名記者而建造的。1986完成於5月28日,高度7.5m..這座紀念碑是方形的,四周有凸起的臺階,周圍有雕刻的圓柱。這座紀念碑呈方形,正面鐫刻著楊的題詞:“太行新聞烈士永垂不朽!丁毅右邊的碑文寫著:1942年5月,華北新華日報社社長何雲等40多位同誌壯烈犧牲。烈士永垂不朽。左邊的《何雲同誌傳》壹文,介紹了這位新聞工作者鮮血灑在太行山上的光輝戰鬥歷程。背面刻有何雲、李竹茹等太行新聞烈士名單。

八路軍129師司令部舊址

舊址位於左權縣城西1 km處的西河頭村。建於20世紀30年代,分為主庭院和馬廄兩部分。主院是四合院,有三個院落。除三院主院的磚拱窯洞房外,其他房屋均為磚木結構,單檐硬頂。從1937到1940,129師的司令部就設在這座豪宅裏。師長、副師長、章昊政委、參謀長倪誌良以及1938接替章昊的政委,在這裏領導了抗日戰爭的多次戰鬥,為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奠定了基礎。

榆社縣烈士陵園

榆社烈士陵園創建於1946。原址在縣城北門外。當時占地4.5畝。主要建築是壹個六角亭和壹個廣場。亭內立著壹座六邊形石碑,碑底寶頂。它的形狀非常獨特。紀念碑上鐫刻著130多位烈士的名單,是全縣革命烈士的標誌性建築。1989搬遷至季承鎮半坡村南巖溝,占地126畝。壹期工程有七座牌樓,兩座六角亭,12青石牌匾,近1300抗日戰爭烈士至榆社縣1989前。二期工程計劃於2014竣工,有大型雕塑、展覽館、紀念塔。

左權將軍烈士陵園

左權烈士陵園,位於左權縣城北街,坐北朝南,是壹座極具教育意義的革命紀念館。左權將軍,湖南醴陵人,早年參加中國革命,後赴蘇聯學習軍事。回國後任八路軍副參謀長。抗日戰爭中死於馬丁和左權。為了紀念他,遼縣改為左權縣。

在左權烈士陵園,有左權將軍六邊形紀念碑、左權將軍銅像和石膏像。公園的壹邊是左權將軍紀念館,這裏花草盛開,環境很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