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縣其實在福建省中部,隸屬於三明地區,東晉末年設縣,距今大約1600年。歷史上,北方每隔幾百年就會發生大規模戰亂,為了保命,中原百姓紛紛南遷,許多人逃難至此,自然而然,把家鄉美食也帶到了這裏。所以沙縣小吃來源廣泛,既有福建當地特色,也蘊藏著中原遺風。這就像60年代的臺北街頭,壹條街上,重慶小面﹑陜西涼皮﹑南昌炒粉……各地小吃琳瑯滿目,因為跟隨國民黨逃臺的老兵來自全國各地。
沙縣小吃大規模走出沙縣,並在全國各地“攻城拔寨”,那是90年代以後的事情了。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他們為什麽要走出去呢?在當地做做小吃不是挺好的嗎?主要是兩個原因導致的。
首先,沙縣位於閩中,地形以山地為主,耕地面積少。明世宗嘉靖年間編寫的《沙縣誌》寫道:“沙域皆山也”;“邑居萬山之中,山溪盤合,外薄炎海,內阻豫越,高峰峻嶺,草木蒙密。”林地面積占總面積80%,耕地只有9%左右。壹方面耕地少,另壹方面人口卻在激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在“人多力量大”的口號下,中國經歷了壹場人口爆炸,沙縣也是如此。1953—1960年,全縣總人口增長2.96萬;1963—1975年,又增長7.23萬,等到90年代,他們長大成人,卻沒有多余的耕地、工作崗位,如何安置這批過剩的農村勞動力?是壹個棘手的問題。
接下來是個現實原因。80年代末,沙縣正在搞舊城區改造,很多人想建新房,卻苦於資金匱乏,當時銀行業不發達,融資比較困難。為了緩解這個問題,壹種叫“標會”的組織在民間盛行起來,人們把錢投進標會,能夠獲得比銀行更高的利息,中標者可以迅速籌集資金,解壹時之急,帶有高利貸的性質。老百姓壹看,往裏面投錢,會有相當高的回報,何樂而不為?簡直是空手套白狼。於是紛紛參與。
標會火爆到什麽程度?當時沙縣縣城,60%以上的家庭參與標會,農村更是恐怖,高達85%,為了發財,人們都瘋狂了。不幸的是,1992年6月,由於管理不善,比如賭博什麽的,標會資金鏈斷裂了,這可如何是好?手頭沒有錢,拿什麽還人家。於是很多人選擇了跑路,所謂“八大會頭”出逃。他們到外地後,為了生計,搭起簡易場所,做起了小吃,這就是沙縣小吃的走出去的第壹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