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蘇省常州市南門外坐落著壹條古老而又神秘的古鎮(古街),它叫楊橋老街(古鎮)。楊橋古鎮在武進區前黃鎮境內(早年屬於漕橋鎮),它是壹個千年古村落、六百年的古街市。從明朝前、中期興起,至清朝民國年代,楊橋已是江南水鄉繁榮富強的經濟文化重要商埠,是遊玩經商的好去處。楊橋位於長江三角洲,地處常州、無錫、宜興的交界處,離西太湖不到三公裏,離沿江高速三公裏,古老的錫溧河和東太湖、西太湖的湖水相繼穿村而過。因此這裏有著深厚的古文化底蘊和多處古跡文物景點。 相傳在宋高宗建炎四年,中國出生了歷史上壹位偉大的思想家、理學家、教育家叫朱熹。他的子孫中有個叫朱糙的,知識淵博,受當時徽商的影響,走上了經商的道路。他走南闖北,到過很多地方。壹次,他途徑楊橋太平庵時,認為這是壹塊金鉤紮月的風水寶地,就落腳此處發展。後來又有常州的唐姓、蘇州的徐姓以及蔣、劉、華姓等商界人士遷居到此,***同開發楊橋。
當時的楊橋壹度非常的繁榮興旺和發達,為了便利街市的南北交通,當時的楊橋人民就把壹棵大楊樹砍下來,建成壹座楊樹木橋,故稱“楊橋”,進而把整個街市也稱為“楊橋”。 從明朝到清朝“長毛造反”時,楊橋已經是朱、唐、徐、劉、蔣、華等諸姓後代聚居的熱鬧地方。由於離官道較遠,楊橋受社會動亂的影響較小,加上諸姓善於經商,經濟迅速發展,許多商人雲集楊橋,熱鬧非凡。由經濟帶來的文化的發展也是前所未有。給楊橋留下了壹筆寶貴的文化遺產。整體可以用壹首順口溜來詮釋:
壹個千年古街市(起於宋朝,盛於明朝—民國)
兩邊兩個縣鄉村(武宜兩個楊橋鄉***建南楊橋)
三面三河環水街(楊橋港、朱家浜、堵家浜)
四街四巷門(東西南北巷門,類似於城門)
五大寺院廟(紅蓮寺、萬福禪院、保丁寺、太平庵、茅庵)
六座古橋梁(南楊橋、莊基橋、東虹橋、西虹橋、太平橋、五洞橋、還有夏禹治水的禹家橋,全村有28座小橋流水)
七位書畫家(徐伯榮,許童章,劉文海,朱伯友,華天祥,徐細大)
八道名特菜(紅燒肉,膩雌虎,鯽魚膳,龍鳳配,水芹菜,楊橋面餃,韭菜餅,天香菇)
九處古建築(百歲莊,牧齋院,洪家大院,崗樓,關王閣,南陽樓,白虎堂,楊橋戲院,丁家塘)
十項傳統文藝(調三十六行,調犟牛,調龍燈,調大頭,舞馬車,拗火球,放風箏,踩高蹺,賽燈籠,打腰鼓)
另外還有千畝水域水產漁區
十七篇民間傳統故事
十八宗日寇罪行
二十回新四軍太滆革命鬥爭故事
正因為楊橋有著這麽多優秀的歷史文化遺跡,才越來越引起人們對它的關註,在社會高速發展,高樓聳立的今天,現代人能在楊橋看到這麽壹片古老又滄桑的遺跡,內心不由得湧起壹份驚喜。於是,保護楊橋老街的口號也被吹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