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團隊口號 - 孫權殺關羽是否是個錯誤的決定呢?

孫權殺關羽是否是個錯誤的決定呢?

正確的.“荊州”對東吳、西蜀的重要東吳:首先從《三國誌*吳*魯肅傳》與《三國誌*吳*吳主傳》中都分別記載了當初魯肅與孫權第壹次會見。兩人好生壹番談論N個晝夜。魯肅提出了“三分天下”之策(早過諸葛亮的“隆中對”)被稱為“塌上對”。三分者乃劉表、孫權、曹操。其中提出了“荊州的重要性”再者從《三國誌*吳*周瑜傳》與《三國誌*吳*甘寧傳》、《三國誌*吳*吳主傳》、《三國誌*吳*孫瑜傳》中分別記載了周瑜向孫權提出的“天下二分”之策(赤壁後,孫權占據南郡;劉備占荊南四郡時)。大致內容是“保南郡(並沒有提到要先消滅劉備,真不知周瑜當時是怎想的?不除劉備,能放心入蜀嗎?),寇蜀川(滅劉璋、張魯),聯馬韓(指馬超、馬玩、韓遂三大涼州割據勢力);留破擄(指孫瑜,當時官至破擄將軍)備蜀,瑜自鎮南郡,孫權守江東”也提到“荊州的重要性”西蜀:我們所知的有名的“隆中對”。當中也提及到“荊州的重要性”。余度之,荊州對劉備軍的重要如下:是實現諸葛亮“隆中對”中‘跨有荊益’的局面,等待時機,發動‘二路伐曹’收復兩京(即長安、洛陽)隆中對最終目的只是收復京都並在中原固有‘壹席之地’的戰略布署,也是使蜀漢政府既有‘軍事基地’(荊州),又有‘政治基地’(益州);更是為蜀漢地域加固了壹道‘門戶’。借南郡和出租南郡的原因、不歸還南郡的原因、武力奪取荊州的原因首先,重點是劉備借的不是“荊州”;也不可能是“荊州”。赤壁之後的局勢是曹、劉、孫是三家分荊。劉備借的只是“南郡(又可稱江陵郡)”(可考查史書《三國誌先主傳、吳主傳》)故此不能說“關羽失荊州”。正確說法當是“關羽失南郡”。或者更進壹步來說“關羽失江南或荊南”。南郡是周瑜死後,二分天下夭折,劉備又來要求孫權“出租”,所以才“暫借”出去。蜀漢為得“荊益”進而實現“隆中對”是絕對不會歸還“南郡”。同時也為占據“長江上遊”對孫吳構成嚴重威脅。從地理上而言,若從魚腹(夷陵戰後,建永安宮,而改稱永安)出,則可從長江順流而下,直接攻擊吳、柴桑、九江、建業等地。嚴重威脅“江東政權”。故此孫吳奪回“南郡”,甚至乎是“江南或荊南地域”是勢在必行。況且,當初劉備入益之時以及劉備奪取漢中之前,孫權就前後策劃了“兩次”用兵“江南”的行動。但是由於魏武帝曹操對江北“用功”所以計劃才“夭折”。反過來細看當初孫權‘出租’“南郡”其實用意在於以劉備軍團來“分散”曹魏勢力,以便東吳的“江北基地”防線的鞏固以及對長江下遊的“主權地位”,為日後構成對曹魏東部威脅作準備工作。但是孫權也決不肯將“南郡”曠日持久的“借”給劉備。因此雙方之間的這道死結無論如何是不可避免的也不可調解的,也當然不會用和平的手段來解決。所以說,不論誰來鎮守荊州,與孫權之間戰爭是早晚要發生的,而關羽由於性格上固有的弱點,正激化了這場矛盾的悄然‘提早’。關羽問題關羽的高傲自負,善待士卒,輕視士大夫(即知識分子)(可考查史書《三國誌關羽傳》)的態度註定了縱然有‘謀士’相輔,他也不從策略。也因為如此他與以諸葛亮為首的“士人集團”的不和睦。除此外他本人眼角‘極高’,以至於鎮守“荊南”的蜀漢軍團的部分軍團長對他有‘死結’(如潘俊、糜芳、傅士仁、劉封、孟達等)故到落難之時不但“無人相助”,甚至乎發生“趁火打劫”的叛變。而且蔑視東吳集團。孫權遣使為子求婚,他辱罵來使就已經不對,在那時這種做法就是“挑釁戰爭”。還要羞辱孫權,說“妳這只狗生的狗子配不上我這匹老虎生的虎女”。無語。如斯狂傲,天下誰可爭鋒?因此就為呂蒙施展驕敵之計和策反之謀提供了充分和合適的土壤,加之陸遜的“偽”恭維,關羽失去了所有的必要的警惕,放松了對荊南內部的管理。而正在前方攻打襄樊的關羽莽而不知,孫吳的勢力已經對荊南下手。最後使得關羽不僅失了荊南,也在瞬間從壹個威震中原的名將變成了身手異處的俘虜,付出了極其慘重的代價。孫權決斷、關羽必死之因其實孫權的初衷是不想“武力”的。但無奈“蜀漢”的人太“奸狡”和“不講道理”、“不守信義”(當然這是存活和平定“亂世”的規則)。從蜀漢還“桂陽、江夏、長沙三郡(時間在劉備征漢中之前)”而派人赴任,但是被關羽趕跑(可考查史書《三國誌關羽傳》、《三國誌*吳*吳主傳》)再到,遣使為子求婚遭羞辱(可考查史書《三國誌關羽傳》、《三國誌*吳*吳主傳》)壹直是在給“劉備機會”、“關羽有臺階下”。可惜蜀漢“不領情”,還來個“巴掌拍”。真是“熱屁股坐在冷椅上”。才不得不“動粗”。關羽是絕不會投降的(史書載他與劉備只是恩若兄弟,並沒“桃園結義”。例子“千裏走單騎”),有他在只是妨礙和損害“東吳、曹魏的利益”,有他在“劉孫聯盟”永遠不可能取得“雙方實力平衡上的鞏固進而達到***息”。因此關羽必須死。最後總結余意度之:“襄樊之戰”是三國時代的勢力強弱轉折重大戰役;是促使“三國鼎立”的支點之壹;是曹操、劉備、孫權三方關系‘戲劇性’的變化;是劉孫同盟的‘崩盤’;是“劉強曹孫弱”返璞至“曹強劉孫弱”的最初狀況。是根本上將彼此之間不可調解的矛盾的最終發展結果。孫權、曹操是“襄樊之戰”戰役的受益者。劉備軍內部政治格局的不可調整的矛盾;孫權利用了關羽的弱點,也利用了曹操、關羽之間的“龍虎鬥”的機會;曹操也不失時機的利用、挑撥了孫權和劉備之間的矛盾。關羽之死,決非個人所為或魏吳聯盟。因為這場戰爭“從發生到結束”幾乎出動了劉、曹、孫三家所有的黃金陣容。再加上前面(余度之意)所說的客觀因素,這些多股矛盾融合在壹起,***同促成了關羽的失敗,致其身死。這麽來說,關羽究竟死於何人之手就顯得不足為道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