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戰略方針的失誤,劉備即使占據荊州和西川,壹路由荊襄北進,壹路再出祁山,直到宛城、洛陽,之間的距離太遠,戰略上配合作用並不大。
第二:就天時來說,曹魏有統壹的中原大地,早已具備安定的後方,兵多將廣,後備力量充足,又率先迎來漢獻帝,把握住了先機,充分占有了天時。而西蜀成氣候太晚,草創而成,已失去先機之力了,想後發制人,困難太大!
第三:就地利來說,中原人力、物力極為充足,不僅廣闊而回旋余地,而且關中地區又易守難攻;西蜀北伐,戰線太長,千裏運糧,補給困難,國力、民力很快耗盡。壹旦斷糧,不戰自退。
第四:就將才來說,諸葛亮本人當然才智超群,無話可說,西蜀早期又有關羽、張飛、趙雲等華夏名將,實力是不小,但是與曹魏相比還是弱了些;到了後期,由於長期征戰,西蜀因為地狹人少,人才匱乏,最後竟然出現了“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的艱難局面。反觀曹魏,地廣人眾,才人濟濟,才智之士不斷湧出,能征慣戰的將才承前啟後,源源不斷。西蜀哪裏是對手?
第五:就法度來說,西蜀早期清明,因為有明主劉備,更有賢相諸葛亮,所以朝廷上下政治修明,國家勢力穩固。後期雖然有諸葛亮、姜維輔佐,但是因為後主昏庸,國家勢力減弱。而曹魏雖有曹氏、司馬氏的權力爭鬥,但是政治、法度始終比較穩定,國家治理還是可以的,因此國力始終保持強盛之勢,這樣西蜀怎麽會有可乘之機呢?
上面五點,再加上西蜀在外交上的失誤,關羽導致與東吳不和,大意失荊州;夷陵之戰,西蜀被火燒連營七百裏,互相殘殺,力量消耗,缺乏重要的戰略配合;還有用人上的失誤,錯用馬謖而失街亭,這些因素加在壹起,使諸葛亮、姜維的北伐最終以失敗告終!可惜!可嘆!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