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壹上聯辱華,李鴻章壹下聯回懟,從此日本人被叫做“鬼子”
我們很喜歡把日本人叫做“鬼子”,關於這個叫法,很多人以為是來自二戰的時候,因為那時候日本侵華戰爭,所以起了這個名字來罵他們。
但其實“鬼子”這個叫法的出現比二戰還早,是在清朝末期。
“鬼子”是壹種貶義詞,清朝末年的時候,隨著帝國列強的入侵,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外國人越來越多,由於清朝壹直以來的閉關鎖國,老百姓們也沒見過什麽洋人,看到這些和自己長得不壹樣的人,在自己的地盤上燒殺搶掠,對他們十分厭惡,於是便將外國人叫做洋鬼子。
“鬼子”這個叫法,起源於清朝使臣李鴻章出訪日本期間的壹則典故。並且還是壹個對聯典故。
甲午戰爭之前,清政府派李鴻章出訪日本,雙方舉行聯合的記者會上,日本人十分驕傲,不僅想在武力上讓大清國臣服,就連文化上也想要清政府自愧不如。
記者會上,日方提了壹個風牛馬不相及的問題:
“我們日本有壹上聯,非常簡單,可是我們都對不出來,所以只能求文化深厚的清國來對了。”
記者們也很樂意看這壹出好戲。
日本人亮出白絹上寫的上聯,上聯曰:“騎奇馬,張長弓,琴瑟琵琶,八大王,並肩居頭上,單戈獨戰!”
這上聯的意思就是:日本兵強馬壯,駕馭的是奇異的千裏馬,大王就有八個,而且他們有謀略。
示之以文德,陳之於武功,日本“單戈獨戰”可踏平中國。
這分明就是向中國示威!
所有的人都為清國捏壹把汗的時候,李鴻章決定自己來回復,先要求日方為自己磨好墨,然後在鋪上白絹,這才開始寫,下聯曰:“倭人委,襲龍衣,魑(chī)魅(mèi)魍(wǎng)魎(liǎng),四小鬼,屈膝跪身旁,合手擒拿!”
在場的記者人個個拍手稱奇。
這下聯的意思就是:日本人這些倭寇竟然敢來偷大清國的龍衣。“琴瑟琵琶”變成“魑魅魍魎”,八大王改為了四小鬼,“並肩居頭上”變成“屈膝跪身旁”,“單戈獨戰”變成“合手擒拿”。
這件事兒很快就在中國傳開,很快人們稱呼日本再也不用什麽倭寇來稱呼了,而是決定用“鬼子”來替代。
這件事很快就在中國傳開,很多人便不再用什麽倭寇來稱呼日本了,而是決定用“鬼子”來替代。
到了二戰的時候,侵略中國的主角就變成了日本。
“鬼子”變為了日本兵,持續十幾年的戰爭打下來,“鬼子”也成為了中國對日本兵的專稱了,表達著我們對於日本侵略者的憤怒以及蔑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