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荀子:人有三不祥

荀子:人有三不祥

人有三不祥:幼而不肯事長,賤而不肯事貴,不肖而不肯事賢,是人之三不祥也。

這段話出自《荀子·非相篇》,是壹段很有深意的話。人有三不祥:

第壹不祥是“幼而不肯事長”。

意思是年輕人不肯事奉長者。這裏荀子想要說的絕不僅僅是孝道的問題。中國古代講究的就是“長幼有序”,所以“孝”字後面跟壹個“順”字,有“長幼秩序”不亂的意思。我覺得荀子應該還有更深層的想法:他如果“長幼失序”,“幼而不肯事長”,那麽也就斷了傳承的關系。

古時候,沒有現代這麽多的手段用來傳承以往的歷史和經驗,大部分事情、經驗、方法都要靠人們壹代又壹代口口相傳,就像師傅傳徒弟。如果年輕人都不肯事奉長者,那麽那些老人們從上壹代接受的寶貴財富又如何傳給下壹代呢?所以這才是最可怕、最不祥的事情啊!

第二不詳是“賤而不肯事貴”。

要想真正準確理解這句話的含義,就必須搞清楚“賤”與“貴”這兩個字。在古代,通常是“貧”與“富”相對,“賤”與“貴”相對,“窮”與“通”相對。貴與賤的形成,來源於我國古代封建社會時期嚴格的等級制度。人與人之間的等級關系壹定確定,也就意味著他們之間高貴和低賤的地位得到了固化,如果沒有重大的變化,極難改變這種地位的差別。而且在封建社會,地位低賤的人有義務事奉地位高貴的人。

很多人在翻譯古文時,都會把“賤”翻譯成貧賤,而把“貴”翻譯成富貴,其實這種翻譯是不對的,這只是現代人的想法而已。在古代,如果階級地位沒有發生改變,即使那個身份高貴的貴族,壹貧如洗,仍然是個貴族。而那些層級低賤的人,即使是富可敵國,也仍然有義務事奉那些壹貧如洗的貴族。

將貧與賤、富與貴聯系在壹起的是現代人的思想作怪。因為現代社會,號稱全體公民人人平等,自然也就不存在賤民和貴族的階級差別,但是人們的骨子裏還是覺有錢人就高貴壹些,而貧窮的人就低賤壹些。

但是品格高貴的人,是無關乎貧富的。

基於這壹點,我很喜歡郭德綱的壹段相聲:

於:某某人要來了,妳壹定要尊重他。

郭:我為什麽要尊重他?我又不認識他。

於:因為他很有錢。

郭:他有錢,會給我嗎?

於:那怎麽可能無緣無故的給妳錢。

郭:他有錢,但不給我,我為什麽要尊重他?

於:如果他把錢都給妳了呢?

郭:他把錢都給了我,現在我是富人,他是窮人,我為什麽要尊重他?

於:(無語)

所以按照老郭的邏輯,無論妳是否有錢,我都不對因錢而尊重妳。

說到底,這仍然是壹個現有的的社會秩序行將崩塌的問題,貴賤失序,是統治階級行將消亡的不詳之兆啊

第三不詳:“不肖而不肯事賢”

意思就是,才智愚鈍者而不肯事奉賢能之士。這壹條也很明顯,也是事關原有社會秩序發生了不利於統治階級的變化。

總之,荀子在這裏提出的三不祥,無論是幼不肯事長,賤而不肯事貴還是不肖而不肯事賢,都集中說明了壹件事情,那就是原有的社會秩序發生了不利於統治階級的變化,從而導致了社會運行的失靈。這對於統治階級來說是壹個天大的不詳之兆,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想方設法來消除這些隱患,重新鞏固他們的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