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蘇軾被貶的經歷是什麽?

蘇軾被貶的經歷是什麽?

對於蘇軾,咱們都是很了解的,上學那會兒就學過很多關於他的詩,當然也就了解了壹些他的生平事跡,雖然他才華斐然,但是卻在仕途屢屢碰壁,被貶三次,下面看看他被貶的經歷~

首先咱了解下蘇軾的成長環境:

蘇軾,字子瞻,四川眉州眉山人。蘇氏和母家程氏在眉山都是大姓,家庭條件比較富裕。

蘇軾七歲的時候就開始讀書,八歲入讀當地的鄉校,11歲便展現出財氣,作《卻鼠刀銘》。後又經過名師教導,博聞廣識。

21歲的時候,蘇軾參加了科舉考試,被歐陽修點為科舉第二名,進士及第,後被歐陽修收為弟子。中進士後的三年,蘇軾又參加了北宋最難“考試”——制科,考中第三等者第壹人,可見他的才華不壹般。後來蘇軾就開始走馬上任,開始了他仕途沈浮。

蘇軾的三次被貶經歷:

?第壹次貶謫——黃州

蘇軾在外任職幾年後,被宋英宗召回京城。再四年,宋英宗死亡,宋神宗上位,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王安石變法”要開始了。

不過在變法之前,以司馬光歐陽修為首的保守派已與以王安石為首的變法已開始了激烈爭鬥。雙方爭奪的焦點在於“諫官”,即專業給皇帝提意見的官,對皇帝影響極大,尤其是對年輕的宋神宗。

熙寧二年(公元 1069 年)六月,諫院出現空缺。張方平推薦蘇軾,被新黨推了出去。十月,司馬光舉薦蘇軾等四人為諫官,結果被再次否決。十壹月,年輕的宋神宗想任蘇軾為起居註,即記錄皇帝言行的官員,這是壹個比諫官還重要的職位,王安石馬上建言蘇軾並不值得被起用,再次被推。

新舊二派激烈交鋒時,蘇軾已被當成保守派中的重要幹將,雖然此時的蘇軾並不知曉。蘇軾已被當成保守派的重要幹將,雖然此時的蘇軾並不知曉。

熙寧三年(公元 1070 年)正月,張方平被任知陳州。司馬光因意見得不到采納,憤而辭職,回家著書,隨後韓琦,範鎮相繼被貶出京。這些保守派人物外出後,大多都舉薦蘇軾等為諫官,如張方平、範鎮等。

於是新黨開始攻擊蘇軾,侍禦史知雜事謝景溫彈劾蘇軾,並誣告蘇軾在送父喪返蜀期間,以舟船載運貨物、販賣私鹽等等。雖是誣陷,但蘇軾出任諫官之事也只得作罷。

十月,保守派範鎮續四次上書乞致仕,要求停止變法。王安石看到之後,“大怒,持其書至手戰”。範鎮走後,蘇軾更加勢孤,受不了“夾心餅”之氣的蘇軾便上書請求外任,被授予杭州通判。

到此保守派全都被排出京城。與此同時,新黨其自身內部也在逐漸分化,王安石漸漸掌控不住變法派。

元豐二年(公元 1079 年),蘇軾移知湖州,按照慣例需向朝廷上表以謝,結果被變法派借題發揮,向神宗彈劾蘇軾。蘇軾被緝拿,並押解京師。

幾個月的牢獄生涯,頓時令蘇軾有了交付後事的想法,寫出了遺詩《予以事系禦史臺獄,獄吏稍見侵,自度不能堪,死獄中,不得壹別子由,故作二詩授獄卒梁成,以遺子由,二首》。好在有保守派人物如司馬光、張方平、範鎮等人的努力,蘇軾獲釋。

元豐三年(公元 1080 年),蘇軾被貶黃州,開始了長達數年的貶居生活。壹次經歷的打擊,對蘇軾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第二次貶謫—惠州

元豐八年1085年,宋神宗死亡,年幼哲宗繼位,由皇太後高氏權同聽政,高太後立馬請回司馬光主政。司馬光“盡廢新法”的同時,還召回了許多保守派,其中就包括蘇軾。

此時的蘇軾有了更成熟的想法,司馬光欲盡廢免役法恢復差役法,蘇軾表示反對。蘇軾認為,免役、差役其實各有利弊,但免役法自新法起已行之壹二十年,忽然改變,民戶未必適應,不能輕易廢止。司馬光聞之有所不悅。

司馬光沒想到蘇軾竟然會“跳反”,司馬光相當生氣。但生氣歸生氣,司馬光還沒空管蘇軾,因為司馬光已時日無多,還有更多的“新法”等著他去廢除。

元祐元年(公元 1086 年)九月初壹,司馬光病逝。司馬光的去世,也意味著保守派群龍無首,開始陷入內耗的階段。再加上王安石的去職,變法派變質,二派相爭早已不是“思想”相爭,而是利益。

蘇軾因在“變法”與“保守”派之間反復橫跳,同時被這二黨排擠。在蘇軾上書無數次外放後,於元祐四年(公元 1089 年)三月,蘇軾終於被授予以龍圖閣學士、知杭州。

平平靜靜過了10年,壹紙貶書下來,又被貶到惠州。此時的他已經57歲了。

?第三次貶謫—儋州

本以為惠州就是蘇軾的終老之地了,卻不曾想命運加諸於他的苦難,卻並沒有結束。

蘇軾遠避外州不久,又被召回朝中。原因是朝廷“黨爭”再次分化,這次出現了以地域為特點的“黨爭”,比如“蜀黨”,就有呂陶、岑象求,二蘇等;“陜黨”有張載和其學生呂大鈞;“洛黨”顥及其弟子朱光庭。

攻擊蘇軾的理由就很簡單了,“朋比欺罔”,“援引黨與”,“軾自進用以來,援引黨與,分布權要,附麗者力與薦揚,違迕者公行排斥,”等等。

經過政治鬥爭的蘇軾再次感覺厭倦,乞求出知越州,然而未得許可。

再加上元祐八年(公元 1093 年)高太後死亡,宋哲宗親政。哲宗對於無休止的黨爭傾軋十分不滿,所以想再次啟用新黨。故爾朝中人物向哲宗推薦新黨中章惇、安燾、李清臣和呂惠卿等人。

蘇軾眼見“新法”再次會被推行,比較負責的上書要求宋哲宗慎重,同時立馬請辭外放。宋哲宗沒有聽蘇軾的建議,但還是放蘇軾外任。

新黨執政後,再次對舊黨人對進行打壓,蘇軾被殃及池魚。就這樣,在新黨人士的運作下,紹聖四年,60歲的蘇東坡收到了朝廷頒布的新的貶謫令。這壹次,他被流放到了更偏僻、更荒涼的海南儋州。

在宋朝,海南是壹個“十去九不還”的蠻荒之地,被流放到海南也常被譽為“只比滿門抄斬輕壹等”的處罰。

在60歲高齡被流放到海南儋州,不管是蘇東坡本人還是對他有極高敵意的新黨人士,都已經做好了他會在此地死去的準備。然後蘇軾在那樣艱苦的條件下,開山種田,竟也怡然自得。

元符三年(公元 1100 年)正月,宋哲宗死亡。新上位的宋徽宗大赦天下,蘇軾再壹次被召回。建中靖國元年七月(1101年8月24日),北歸途中,蘇軾病逝。

在普通人看來,蘇軾就是不會做官,已有相當好的條件,卻不肯“見風使舵”,永遠與“主流”意見相悖。不過在我看來,蘇軾,不像是壹個做官的,更像壹個有良知的文人,永遠堅守自己的信念,從不趨炎附勢。也許正是因為這壹點,蘇軾才能受後世知識分子的喜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