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教初傳不久的魏晉南北朝時,曾經把壁畫中的飛仙亦稱為飛天,是飛天、飛仙不分。後業隨著佛教在中國的深入發展,佛教的飛天、道教的飛仙在藝術形象上互相融合。指的敦煌飛天就是畫在敦煌石窟中的飛神,後來成為中國敦煌壁畫藝術的壹個專用名詞。
飛於空中,以歌舞香花等供養諸佛菩薩之天人。印度自古以來即盛行飛天,故於各大佛教遺跡中,飛天之壁畫、壁雕不乏其例。較著名者,有鹿野苑及秣菟羅博物館所藏石造釋迦說法像,其像之光背上即刻有二尊動感十足之飛天。
另如浙江普陀落山法雨寺玉佛殿之三尊像,於舟形後光之中亦有數尊飛天之雕刻,其飄動之天衣,宛如火焰。
擴展資料
藝術形象
敦煌飛天從藝術形象上說,它不是壹種文化的藝術形象,而是多種文化的復合體。飛天的故鄉雖在印度,但敦煌飛天卻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同孕育成的。它是印度佛教天人和中國道教羽人、西域飛天和中原飛天長期交流、事融合為壹,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飛天。
它是不長翅膀不生羽毛、沒有圓光、借助雲而不依靠雲,主要憑借飄逸的衣裙、飛舞的彩帶而淩空翺翔的飛天。敦煌飛天可以說是中國藝術家最天才的創作,是世界美術史上的壹個奇跡。
時代特點
敦煌壁畫中的飛天,在洞窟創建同時出現,從十六國開始,歷經十個朝代,歷時千余年,直到元代末期,隨著敦煌石窟的建成而消逝。
在這千余年的歷史長河中,由於朝代的更替,政權的轉移,經濟的發展繁榮,中西文化的頻繁交流等歷史情況的變化,飛天的藝術形象,姿態和意境,風格和情趣,都在不斷地變化,不同的時代、不同的藝術家,為我們留下了不同風格特點的飛天。
壹千余年間的敦煌飛天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演變發展的歷史。其演變史同整個敦煌藝術發展史大體壹致,分為四個階段。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飛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