轆轤拼音如下:
[lù lu]?
轆轤?
釋義:
1.利用輪軸原理制成的壹種起重工具,通常安在井上汲水。機械上的絞盤有的也叫轆轤。
2.帶轉盤的工作器具。如制陶拉坯時的塑臺轆轤。
轆轤,提水設施,流行於北方地區。由轆轤頭、支架、井繩、水鬥等部分構成。利用輪軸原理制成的井上汲水的起重裝置。顧曰:“井上轆轤臥嬰兒。”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井別作桔_、轆轤。北魏 賈思勰《齊民要術·種葵》。
轆轤也可指機械上的絞盤。渡溝_,飛橋壹間,廣壹丈五尺,長二丈以上,著轉關轆轤八具,以環利通索張之。
簡介
提取井水的起重裝置。井上豎立井架,上裝可用手柄搖轉的軸,軸上繞繩索,繩索壹端系水桶。搖轉手柄,使水桶壹起壹落,提取井水。
轆轤也是從杠桿演變來的汲水工具。據《物原》記載:"史佚始作轆轤"。史佚是周代初期的史官。早在公元前壹千壹百多年前漢族勞動人民已經發明了轆轤。到春秋時期,轆轤就已經流行。
轆轤的制造和應用,在古代是和農業的發展緊密結合的,它廣泛地應用在農業灌溉上。轆轤的應用在我國時間較長,雖經改進,但大體保持了原形,說明在3000年前我們的祖先就設計了結構很合理的轆轤。
解放前在我國的北方缺水地區,仍在使用轆轤提水灌溉小片土地。
如今壹些地下水很深的山區,也還在使用轆轤從深井中提水,以供人們飲用。在其它工業方面,有使用牛力帶動轆轤,再裝上其它工具用來鑿井或汲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