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請教湖南省常德市桃源縣的歷史沿革

請教湖南省常德市桃源縣的歷史沿革

請教湖南省常德市桃源縣的歷史沿革

春秋戰國時期,桃源地域屬楚國洞庭郡(洞庭郡郡治位於今桃源縣青林回維鄉黃楚村的采菱城遺址);秦朝時,屬黔中郡;西漢時,為武陵郡臨沅縣的壹部分。東漢建武二十六(公元50)年,桃源地域從臨沅縣析出,置沅南縣,隸屬武陵郡。其縣治設於武陵縣治西南70裏的古城山(今鼎城區長茅嶺鄉),漢殤帝延平壹年(公元106年)遷至潯陽坪(今漳江鎮潯陽坪村)。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縣名均為沅南縣。隋文帝開皇三(公元583)年,合臨沅、沅南、漢壽三縣為武陵縣,隸屬朗州。唐、五代時期,今桃源地域均為武陵縣的壹部分。 宋太祖乾德壹(公元963)年,轉運使張詠根據朝廷析武陵縣之政令,在實地考察之後,建議置桃源縣。其理由是:其地有壹風景秀麗、道觀雄偉的勝地,此勝地因東晉大詩人陶淵明所作《桃花源記》傳頌於世而得名桃花源。早在晉代,桃花源的桃源山即建有道觀,名桃源觀。隋、唐兩代,屢毀屢建。由於張詠的建議,是年,從武陵縣中析出的有桃花源勝地的這壹地域正式成為桃源縣,縣治設於沅水北岸,即今漳江鎮。至今,桃源縣名已有1045年歷史。 1949年l0月,新中國成立後,桃源縣隸屬常澧區行政專員公署。1950年8月,常澧區行政專員公署改為常德地區行政專員公署,桃源縣隸屬其下。1969年,常德地區行政專員公署被常德地區革命委員會取代。1980年撤銷常德地區革命委員會,成立常德行政公署,1988年4月改為常德市,桃源縣仍屬其治下。

請教湖南省常德市漢壽縣的歷史沿革

縣境,戰國屬楚地。 秦為黔中郡地。 西漢為武陵郡索縣地。東漢陽嘉三年(134),改索縣為漢壽縣,取漢王朝長壽不衰之童,治所今鼎城區斷港頭。 三國吳,漢壽縣改為吳壽縣。赤烏十壹年(248),析吳壽縣置龍陽縣,設治所於今縣城,屬武陵郡。 宋大觀年間(1107-1110),改為辰陽縣。紹興三年(1133),復名龍陽。五年升縣為軍,移治黃城寨(今聶家橋鄉黃城港)。三十年復縣,治所遷回原址,隸屬鼎州。 元元貞元年(1295),升為州,轄沅江縣,屬常德路。 明洪武三年(1370),降為縣。至清,屬常德府。 民國元年(1912),龍陽更名漢壽,三年隸武陵道。五年,屬湘江道。十壹年,直隸於省。二十七年,隸屬第五行政督察區。 1949年8月4日,縣境和平解放,隸屬益陽專署。1952年11月,改屬常德專署。1988年,常德專署改市,隸屬常德市。 2000年,漢壽縣轄15個鎮、17個鄉:城關鎮、太子廟鎮、軍山鋪鎮、朱家鋪鎮、西湖鎮、百祿橋鎮、酉港鎮、滄港鎮、坡頭鎮、巖汪湖鎮、洲口鎮、崔家橋鎮、蔣家嘴鎮、毓德鋪鎮、罐頭嘴鎮、三和鄉、大南湖鄉、月明潭鄉、豐家鋪鄉、毛家灘回族維吾爾族鄉、文蔚鄉、東嶽廟鄉、龍潭橋鄉、西竺山鄉、陽南塘鄉、圍堤湖鄉、周文廟鄉、巖嘴鄉、鴨子港鄉、株木山鄉、聶家橋鄉、新興鄉。總人口764213人,各鄉鎮人口: 城關鎮 58786 蔣家嘴鎮 18782 巖汪湖鎮 23025 坡頭鎮 24539 酉港鎮 35851 洲口鎮 33525 罐頭嘴鎮 27775 滄港鎮 19365 朱家鋪鎮 21206 太子廟鎮 20933 毓德鋪鎮 14645 崔家橋鎮 16108 軍山鋪鎮 24003 百祿橋鎮 18854 西湖鎮 7811 西竺山鄉 30041 周文廟鄉 19092 鴨子港鄉 22363 文蔚鄉 13389 新興鄉 21127 聶家橋鄉 18797 毛家灘鄉 23858 酆家鋪鄉 21661 東嶽廟鄉 20716 巖嘴鄉 22027 株木山鄉 25190 三和鄉 19614 龍潭橋鄉 24002 月明潭鄉 21683 陽南塘鄉 24959 圍堤湖鄉 15077 大南湖鄉 10259 洋淘湖農場虛擬鄉 11498 西湖農場虛擬鄉 33652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單位:人) 2002年,漢壽縣轄16個鎮、17個鄉;43個居委會、505個村委會。 2004年,漢壽縣轄16個鎮、13個鄉、1個民族鄉。截至2005年12月31日,漢壽縣轄16個鎮、13個鄉、1個民族鄉

請教湖南省永州市道縣的歷史沿革

道縣歷史沿革 《漢書·職官誌》載:“縣有蠻夷曰道。”古營道縣、道州、巨集道縣和後來的道縣,其名稱均源於此。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置營浦縣,為道縣建縣之始,因縣治位於營水之濱而得名。三國時吳寶鼎元年(266)置營陽郡,郡治在營浦。隋代為永陽縣地。唐代先為營道縣地,後為巨集道縣地。宋代復為營道縣地。明清時為道州地。民國2年(1913),改為道縣。 秦嬴政二十六年(前221),設營浦縣,隸長沙郡,是為道縣建置之始。 漢元鼎六年(前111)隸零陵郡。 三國吳寶鼎元年(266)分零陵郡置營陽郡,營浦為郡治。 梁天監十四年(515),改營陽郡為永陽郡,營浦郡為郡治。 隋開皇九年(589),改零陵郡為永州,廢永陽郡,並營浦、謝沐二縣為永陽縣,隸永州。大業三年(607),復改永州為零陵郡,永陽隸之。 唐武德四年(621),以零陵郡之營道、永陽二縣置營州,改永陽縣為營道縣(原營道縣改唐興縣)。次年,改州為南營州。貞觀八年(633),改名道州。貞觀十七年,廢道州,營道改屬永州。上元二年(675),復置道州,統五縣,營道屬之。天寶元年(742),改州為道州江華郡,改縣為巨集道。乾元元年(758),廢郡名,復稱道州。 五代十國時期,道州仍轄五縣,巨集道為州治。 宋建隆三年(962),改巨集道縣為營道縣。兩宋時期,道州轄四縣:營道、江華、永明、寧遠。 元至元十三年(1276),道州置安撫司,次年改為道州路,置總管府。營道縣屬湖廣行省湖南道州路。 明洪武元年(1368),改道州路為道州府,營道為府治。九年,復改為道州,以州治營道縣省入,轄寧遠、江華、永明三縣。崇禎十二年(1639),析寧遠縣新田堡置新田縣,並隸道州。 清康熙三年(1664),道州降為縣級散州。 1949年11月15日,道縣和平解放,屬湖南省永州專區。 1967年8月13日-10月17日,道縣發生的大規模屠殺事件,死亡人數達4519人。 2000年,屬永州市,道縣轄9個鎮、10個鄉、4個民族鄉。 2001年末,道縣轄9鎮、14鄉,587村(居)委會。 2004年,道縣轄9個鎮、10個鄉、4個民族鄉。

請教湖南省嶽陽市平江縣的歷史沿革

歷史沿革 春秋時屬楚附庸羅子國。秦置羅縣。漢末將羅縣東部劃為漢昌縣,三國時改名吳昌縣。唐神龍二年(706)析湘陰東境置昌江縣;後唐同光元年(923)為避莊宗祖父李國昌諱,以縣治周圍地勢平坦,江水至此平靜無波,改稱平江縣。 1986年1月27日,國務院批準(國函[1996]18號):撤銷嶽陽地區,將臨湘、華容、汨羅、平江4縣劃歸嶽陽市管轄。 1995年,平江縣撤區並鄉建鎮:大橋鄉、長田鄉、安定鎮合並為安定鎮;爽口鄉、三市鄉合並為三市鎮;南江鎮、南江鄉、昌江鄉、石漿鄉合並為南江鎮;栗山鄉、三和鄉、時豐鄉合並建伍市鎮;談岑區的西江鄉、甕江區的浯口鎮和三聯鄉的8個村合並為浯口鎮;甕江鄉、雙江鄉、河東鄉和三聯鄉的坎頭、中村、塘城3個村合並建甕江鎮;團山鄉、柘莊鄉、梅仙鎮合並為梅仙鎮;龍門鄉、大口塅鄉、泉水鄉合並為龍門鎮;長壽鎮、長壽鄉、桂橋鄉、邵陽鄉合並為長壽鎮;談胥鄉、張市鄉合並為余坪鄉;鐘洞區的鐘洞、恩溪兩鄉合並為鐘洞鄉;思村鄉、蘆洞鄉合並為思村鄉;大坪鄉、漿市鄉合並為大坪鄉;木瓜鄉、金坪鄉合並為木金鄉;(其余待補充)。 1997年,平江縣轄13個鎮、15個鄉:伍市鎮 漢昌鎮 三市鎮 長壽鎮 加義鎮 龍門鎮 安定鎮 向家鎮 甕江鎮 虹橋鎮 南江鎮 浯口鎮 梅仙鎮 三陽鄉 大坪鄉 三墩鄉 大洲鄉 木金鄉 冬塔鄉 詠生鄉 余坪鄉 板江鄉 岑川鄉 思村鄉 南橋鄉 東塔鄉 鐘洞鄉 黃金洞鄉。 1999年,平江縣轄13個鎮、14個鄉、9個縣屬農林茶場,778個村、26個居委會。面積4125平方千米,總人口98.7萬人。 2000年,平江縣轄13個鎮、14個鄉。總人口931996人,各鄉鎮人口: 漢昌鎮 69137 安定鎮 63094 三市鎮 48737 加義鎮 47705 長壽鎮 61170 龍門鎮 35013 虹橋鎮 33757 南江鎮 70858 梅仙鎮 59943 浯口鎮 36433 甕江鎮 45340 伍市鎮 64127 向家鎮 15038 三陽鄉 54527 思村鄉 17917 詠生鄉 2981 黃金洞鄉 5533 南橋鄉 3154 木金鄉 19599 大坪鄉 20736 冬塔鄉 21055 板江鄉 13129 大洲鄉 18146 鐘洞鄉 27270 三墩鄉 28275 余坪鄉 33291 岑川鄉 16031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單位:人)。 2002年,平江縣轄15個鎮(三市、長壽、漢昌、嘉義、龍門、安定、伍市、向家、甕江、虹橋、南江、浯口、梅仙、岑川、鐘洞)、12鄉(三陽、大坪、三墩、大洲、木金、冬塔、詠生、余坪、板江、思村、南橋、黃金洞)。 2004年,平江縣轄15個鎮、12個鄉。(2004年行政區劃壹覽)

請教湖南省張家界市桑植縣的歷史沿革

桑植縣歷史悠久,西漢時置縣,清雍正五年(1727年)改土歸流,雍正七年(1729年)設桑植縣沿襲至今,縣名以縣境內遍植桑樹得名。 桑植上古史籍稱古西南夷地,夏、商屬荊地,西周屬楚地,春秋屬楚巫郡慈姑縣,西漢至宋,相繼屬武陵郡充縣、天門郡縣、臨澧縣、崇義縣、慈利縣等。宋仁宗年間,桑植推行土司制度,設桑植宣撫司。因司治桑植坪而得名(今五道水鎮芭茅溪境內)。元、明、清因襲宋制,至清雍正五年改土歸流,七年(1729年)設桑植縣,沿襲至今。 清朝雍正五年(1927年)改土歸流,雍正七年(1729年)設“桑植縣”沿襲至今。 1949年10月1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桑植,建桑植縣臨時人民 *** ,次年3月29日成立桑植縣人民 *** ,隸屬永順專署,1952年撤銷永順專署,改由湘西苗族自治區代管,1954年4月自治區改為自治州。1988年5月經國務院批準成立大庸市,桑植縣劃歸大庸市管轄,1994年4月大庸市更名為張家界市。

請教湖南省衡陽市衡山縣的歷史沿革

以境內有南嶽衡山得名。 衡山有著1700多年的悠久歷史。秦統壹中國後,其地屬長沙郡。三國吳會稽王太平二年(257年),隸屬衡陽縣。晉惠帝永熙元年(公元290年),改衡陽縣為衡山縣,為縣名之始。唐屬衡州,宋屬潭州,元屬潭州路,後改為天臨路。明清屬衡州府。民國廢府存縣,直屬湖南省。 新中國成立後,衡山縣包括今衡山、衡東兩縣和南嶽區。 1949年 1949年8月湖南省和平解放,衡陽市由原省轄市改為縣級市,衡山縣由衡陽專區管轄 1950年 衡陽市升格為地級市,下設壹至八區(湖南省人民 *** 1950年1月5日報告備案) 1951年 設立南嶽特區,以衡山縣的南嶽鎮及白果、貫底等16個鄉為其行政區域(湖南省人民 *** 1951年2月5日報告備案) 1951年 撤銷衡陽市七區、八區(湖南省民政廳1951年11月1日批準) 1952年 撤銷衡陽、郴州、零陵3專區,設立湘南行政區(地級)。衡陽專區的茶陵縣、攸縣劃歸湘潭專區,其余26個縣劃歸湘南行政區(政務院 1952年11月13日批準) 1952年 衡陽市降格為縣級市,劃歸湘南行政區(政務院1952年11月13日批準) 1952年 撤銷南嶽特區,並入衡山縣(中南軍政委員會1952年12月27日批準) 1954年 撤銷湘南行政區,設立衡陽專區、郴縣專區。衡陽專區轄衡陽市及衡南、衡山、常寧、寧遠、永明、道縣、零陵、東安、祁陽、祁東、衡陽、江華12縣。郴縣專區轄郴縣、資興、桂東、汝城、宜章、臨武、藍山、嘉禾、桂陽、新田、永興、耒陽、安仁、酃縣14縣(國務院1954年6月批準) 1960年 設立南嶽管理局,以衡山縣的南嶽鎮和南嶽、店門、祝融、師古4公社為其行政區域( *** 湖南省委員會1960年4月21日報告備案) 1963年 撤銷南嶽管理局,設立南嶽縣,以衡山縣的南嶽、店門等51個公社為其行政區域(國務院1963年5月20日批準) 1966年 撤銷南嶽縣,並入衡山縣(國務院1966年1月18日批準) 1966年 設立衡東縣,以衡山縣湘江東岸6個區為其行政區域(國務院1966年1月18日批準) 1969年 衡東縣駐地由衡山縣城遷至衡東縣吳集北梘頭坪 1983年 撤銷衡陽地區,所屬的衡陽、衡南、衡山、衡東、常寧、祁東6縣劃歸衡陽市;(國務院1983年2月8日批準) 1984年 基於南嶽鎮、南嶽鄉及東湖、馬跡、望峰三個鄉鎮的10個村,設立衡陽市南嶽區(湖南省人民 *** 1984年5月22日批準) 2009年 湖南省“省管縣”改革方案對外公布,擬將衡山縣、衡東縣、南嶽區合並為衡山市,在行政級別上升格為副廳級

現在湖南省常德市桃源縣的房價如何?

2000多壹平方吧,商品房的話

湖南省常德市桃源縣佘家坪

我是該鄉的人,佘家坪是由原來的佘家坪和向家橋兩個鄉合並而成的,比較大。

全鄉這麽多人,不可能個個認識啊

有沒有再具體壹點的地址呢

比方說那個村的

湖南省常德市桃源縣有沒有GAY啊

有啊 ,本人只喜歡年紀小的GAY.28.175.70合適的加聊

湖南省常德市桃源縣黃石鎮郵編

湖南省常德市桃源縣黃石鎮 郵政編碼: 415707 區號: 0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