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開國皇帝劉邦曾經說過,自己能夠打敗項羽,成為大漢皇帝的,有張良、蕭何、韓信三人。
輔佐劉邦做漢初三傑,為什麽只有壹個人能善終?
漢初三傑
他說:“運籌帷幄之中,千裏之外決勝負,我不如張良。 保衛國家,安撫人民,準備軍糧,我比不上肖邦。 率領百萬大軍,戰必勝。 壹定要進攻。 我不如韓信。 ’可以看出,他對這三者的評價相當高。
但是,如果看看漢初三傑的結局,就會發現三人中只有張良壹人得了善終。
三個人不同的結局,實際上和他們對權力、財富、地位的態度是分不開的。
我們先叫韓信。 韓信被秦漢時期的人評價為“國士無雙,功高無二,有點不可沒”,被後人奉為“兵仙”,他壹生的成就也無愧於這些評價。
也許是因為韓信出身貧寒,從小被輕視,他從小就追求權力和地位。
韓信受到胯下的羞辱
他先是投身項羽,項羽只是請他當小官。 於是韓信離開項羽的軍隊,投奔劉邦。
劉邦壹開始沒有重用韓信,但韓信失望後離開了劉邦的軍隊。 好在蕭何慧眼獨特,收回漢信,說服劉邦任命漢信為大將,漢信從此有了嶄露頭角的機會。
漢信成為漢軍大將後,立下多次巨大戰功,他開始積極向劉邦求封獎:在劉邦與項羽對峙的關鍵時刻,漢信請劉邦封自己為齊王。
楚漢戰爭結束後,劉邦建立漢朝,收韓信為楚王,但韓信認為自己功勞最大,壹直憤憤不平,意圖謀反。 最終被誅殺了三族。
從韓信壹生的經歷來看,他其實不忠於任何壹派勢力,只是想抓住機會,獲得人生的提升之路,他追求權力和地位的欲望,至死不渝。
再說蕭何。 蕭何和劉邦是老鄉,同樣來自沛縣,而且出身不應該像韓信壹樣窮。 蕭何年輕時是沛縣管理檔案的官員,喜歡交朋友,樊噲、曹參、夏侯嬰、周勃,這些漢朝功臣,在這個時期認識了蕭何?
因為蕭何有壹定的社會地位,他的人品特點非常慎重,無論做什麽事的出發點,都是為了自己的基本利益穩固不受損。
例如,秦末各地舉行反秦起義時,蕭擔心秦不能懲罰九族,試圖選舉劉邦為領導人。
劉邦出去了,蕭何為了信任劉邦自己在大後方不造反,故意剝奪民眾財產,讓民眾憎恨自己,反而得到了劉邦的信任。他對漢信的態度也符合這個邏輯:當他收回漢信,向劉邦推薦漢信為大將時,劉邦領導的漢軍與項羽領導的楚軍在軍事上對抗,處於最困難的情況下,作為肖邦集團的核心成員,必須采取拯救措施,這裏漢朝建立的時候,漢信謀反的時候,蕭何已經是大漢相國,他不希望天下再出現混戰的局面,所以他選擇了欺騙漢信,在長樂宮處死漢信。 這就是後來人們常說的“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由來。
蕭月下追韓信
但是小奧晚年過得很不穩定,劉邦因為壹點小事入獄小奧,然後釋放蕭邦,但是晚年的蕭邦為了自己,從此害怕劉邦,直到死亡。
最後談談張良。 張良出身於貴族世家,他的青年時期是秦滅六國的階段,因此目睹了韓國勢力衰退、被秦國吞並的過程,自身也經歷了從錦衣玉食到國破家亡的巨大落差。 因此,他追求的不是輝煌的地位,也不是巨大的權力和財富——。 因為他經歷過這些,所以他的人生在追求更高精神層面的滿足。
張良在秦剛滅亡六國實現統壹的時期,對六國的恢復抱有幻想。 在這個階段,他追求消滅秦國,恢復原來的政治制度,所以策劃刺殺秦始皇。 這次暗殺沒有成功,他後來加入了反秦勢力的軍隊,最終加入了劉邦陣營,為反秦而努力。
博浪沙刺殺秦始皇
秦死後,楚漢爭鬥之際,由於劉邦與項羽的對抗處於下風,他打算重新開始分封制度。 張良本有機會實現前壹階段的政治野心,但他從天下穩定的角度說服了劉邦:現在分封,似乎能收復六國,但實際上讓部下官兵覺得沒有希望,遠離德國,增加未來統壹的麻煩和阻力。 劉邦也馬上明白了。
漢朝建立後,張良不貪圖地位、名爵、財富和權力。 以諸多疾病為借口,關門自盡,向劉邦引退,放棄人間萬事,專心修道,輕身成仙。
我們不知道張良是否相信自己真的會成仙,但他的行為,讓劉邦徹底放棄了對他的戒心,所以對韓信、蕭何,張良得到了好的結束,死後詆毀文成。
如果我們比較韓信、蕭何、張良的出身、經歷、人生結局,就會得出這樣的結論:如果刻意追求地位、名爵、財富和權力,往往事情會違背希望,風險很大。 但是,平常心看待這些身外之物,有可能會產生意想不到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