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
現代作家張洪濤的《國殤》。
原詩:
萬裏長城十億兵,國恥豈待兒孫平。願提十萬虎狼兵,越馬揚刀入東京。大江南北十億兵,國仇就在今生平。中華傲立世界日,鐵甲十萬滅東瀛。
解析:
表達了作者對抗日戰爭的痛恨,悲傷。中國如此大的疆土,如此多的中國人,怎麽還需要子孫來挽回國恥?表達了作者願意以身作則,帶兵出征,挽回國恥。重振中華雄風。
擴展資料:
《國殤》簡介:
國民黨正面戰場與解放區敵後戰場相互支援、相互配合,體現著壹個民族威武不屈、同仇敵愾的民族傳統,顯示著中華兒女大義凜然的民族氣節。
60多年前的今天,“九·壹八”事變的槍炮聲拉開了第二次中日戰爭的序幕。6年後的盧溝橋畔,日本侵略軍又把這場給中華民族帶來空前浩劫的災難推向全面。
8年的漫漫長夜、遙遙征程,古老的華夏大地顫栗於隆隆的槍炮聲中、燃燒於侵略軍的“太陽”旗下。鮮血和淚水、不屈和抗爭,展示著壹個古老民族決不低頭的個性,描繪出中國抗日禦侮歷史的雄壯畫卷。
從“九·壹八”至武漢會戰結束,是日軍在中國大地上最為瘋狂的戰略進攻階段,也是中國奮起抵抗、承受著最大壓力的戰略防禦階段。
在中***領導的抗日民族統壹戰線的推動下,承擔正面戰場作戰的國民黨軍,尤其是那當中下層愛國官兵,浴血奮戰在抗日疆場上,用自己的血肉、血汗、血淚,抒寫著壹曲慷慨雄渾的悲歌。
救民眾於水火,挽民族於危難。在強敵壓境、民族危亡的生死關頭,我愛國壯士挺身而出,為國家爭國格、為民族爭生存,奮戰沙場直至壯烈犧牲。
在特殊的歷史條件下,國民黨正面戰場與解放區敵後戰場相互支援、相互配合的情景,無不體現著壹個民族威武不屈、同仇敵愾的民族傳統,顯示著中華兒女大義凜然的民族氣節。
毛澤東在總結抗戰時曾客觀地評價道:“從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到1938年10月武漢失守這壹時期內,國民黨政府的對日作戰是比較努力的。……”
聶榮臻元帥為壹本書作序時也曾指出:“許多為民族獨立而英勇殉國的國民黨愛國將士的精神,與在抗戰期間為抗擊日本侵略軍而壯烈犧牲的無數***產黨員、我軍將士和人民群眾壹樣,仍然令人崇敬不已。”
歷史昭示不該忘記:國***合作是眾望所歸,合則國興,分則貽害。歷史這部人類的傳記,並不因歲月的流逝而為人們所遺忘,更不會因此而有所改變。中國不會忘記,世界更該記住:中國是第壹個投身世界反法西斯侵略的國家。
中國自始至終抵禦著強敵,甚至在綏靖逆流甚囂塵上時也沒投降,中國是抵抗時間最長的國家。中國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犧牲最大的國家之壹。中國盡了力,中國抗戰當之無愧於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
英魂常駐,精神永生。15個月鮮血飛濺的戰略抵抗,近百萬中國將士血染沙場,含笑九泉。中國的大地是紅的,天空是紅的,江水是紅的,太多的血水寫就的故事,難免悲壯。這是壹幅飽蘸熱血寫就的瑰麗斑斕、雄渾悲壯的歷史面卷。
資料參考來源:百度百科-國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