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體驗五年創作
《美麗的中國結》是鄒安和集二十余年農村生活的體驗,前後經歷五年創作積累的心血之作。談到寫這部戲的初衷時,鄒安和說,1999年我退休了,回到曾經生活過22年的江蘇省沭陽縣,去看望在非常年代曾經對我有過庇佑之恩的父老鄉親。在最窮困的東小店鄉,沒有驚動任何行政人員,農民朋友們圍著壹盆爐火,人越聚越多,無話不談。我在鄉下漸漸看出兩種現象:壹方面是近十幾年來農民生活陷入泥淖;另壹方面是近兩年沭陽發生了令人驚喜的變化,農民很擔心這種變化不能持續,要被人拱掉。這兩方面竟然都是說不得的禁區。三農問題嚴峻,幹群關系出現從來沒有過的緊張,形成這種較普遍的幹群利益之爭,既是舊管制型體制留下來的,又有某些新做法的負面影響造成的。但對這壹切,文藝在作整體回避。
鄒安和說,某些電視劇制作者、投資者把農村題材壹直看成是電視劇毒藥,尤其把為老百姓說話當作目標和主要內容的劇本,相當的排斥。認為電視劇要經過許多審查關卡,這個作品是絕對不可能通過的。本劇也因而長久進不了主流渠道的視野。幸運的是,十六大確定了新政治目標,三農問題,猝然間成為全社會關註的焦點。雖然已經耗時五年,它也和這場改革壹樣,最難的還是對生活本身與創作現狀的思考。思考的深度,是壹點壹點深下去的,表現的完善,也是壹點壹點改進的。因此劇本得了獎後,我把它又從頭改了壹遍!這壹稿最重要的改變,是要更大程度地跳出把幹部寫成救世主的窠臼!本劇既寫了改革者救農民,也第壹次寫了農民救改革者。
五易其稿力臻完美
作為南京軍區前線文工團地方題材的“處女作”,前線文工團壹直以創作演出和攝制軍事題材作品聞名,這次為什麽投拍壹部地方作品,該團陶琳副團長介紹:前線作為軍隊的文藝團體,在弘揚主旋律、振奮民族精神、構建和諧社會方面負有責任。而該劇本含金量高,曾和我團的《DA師》壹起獲獎,所以吸引了我們的目光。然而,確立投拍之初,劇本和實際拍攝的需求還有很大距離,為力臻完美,該劇由習征、劉旭東、李輝等三人進行了改編,先後進行了七次集體討論,大改五稿。對劇本原有的反映農村改革、維護農民權利的“三農”問題的主題進行了升華。確立了以“三農”問題為基礎,以“執政為民———執政為官”兩種為官之道矛盾為主線的主題。
尤其是對代市長蘇洪林這壹人物的塑造上,進行了重新定位,原劇本中該人物是壹個貪汙腐敗的反面人物,經過作者的慎重思考,最後覺得把其塑造成壹個兩袖清風的“權力貪官”更有內涵,這個人物對金錢、物欲不貪不沾,貌似為黨為民、實質為官為權,人生目的是為了早日實現“封疆大吏”的野心。
對於多次改動,導演李輝表示,《美麗的中國結》文學劇本是個獲獎劇本,但故事並不新,應該說是老生常談。通觀全劇,未聞黃鐘大呂之響,少見驚濤裂岸之勢。人物多,可關系並不復雜;人物性格也沒什麽特別強烈之處。導演李輝進駐前線文工團歷時兩年時間,對該劇進行了細致入微的加工打磨。成片殺青後,劇組帶著DVD放映機,走進了蘇北農村,來到農民家中,把剛攝制完的新片壹集集播給他們看,征求他們對該劇的修改意見,不少農民為劇情所感染,淚流滿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