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族民間舞蹈有哪些:
1、宮廷舞蹈。
中國古典舞的部分舞蹈的淵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宮廷舞蹈或更為遙遠時代的原始民間舞蹈。
從周代至唐代,宮廷基本都設有專門的樂舞機構,集中和培養專業樂舞人員,並對流行於民間自娛性舞蹈和宗教舞蹈乃至外邦舞蹈進行了整理、研究、加工和發展,進而形成了宮廷舞蹈。其中包括周代的《六代舞》,唐代的《十部樂》《樂部伎》《大曲》等,異彩紛呈,各領風騷。
2、 原始舞蹈。
原始舞蹈是“勞動者的動作的單純的再現”,《尚書》中有“擊石拊石,百獸率舞”的記載,意思是拍打著石刀、石斧之類的勞動丁具作為伴奏,化裴成各種野獸的人群翩翩起舞。《呂氏春秋》中也有壹段記載:“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闕。”
舞者拿著牛的尾巴,跺著腳邊舞邊唱。舞蹈實際上是原始人類勞動場面的虛擬性再現。亦見於彩陶盆上的原始集體舞。
巫舞——“巫”字在甲骨文中是象形字,是壹個人展開雙手,各執牛尾而舞的樣子。據說夏禹曾親自編舞。到了商代,成湯也善跳巫舞,宮廷流行“巫風”。春秋戰國時期,楚地巫風極盛.美麗的女艱扮演成雲神、水神、山神等,載歌載舞,場面宏大而隆重。
3、六代之樂。
周代將古代樂舞加工整理,又創制新的樂舞,成為“六代之樂”:黃帝時代的《雲門》、帝堯時代的《大成》、帝舜時代的《大韶》、大禹時代的《大夏》、成湯時代的《大澧》、周武時代的《大武》。
萬舞壹壹在不少典籍中多次提到的《萬舞》,可能是發端於夏商盛行於春秋嗶國時期的著名舞種之壹。
雩舞壹壹巫舞的特殊形式,是古代先民向上天求雨、期盼莊稼豐收而舉行的舞蹈儀式。《說文解字》中說:“雩,夏祭樂於赤帝以祈甘雨也。”
舞種:
稗舞——用有柄的單面鼓作道具的壹種集體舞,後世也稱為“稗扇舞”。
鐸舞——用鐸作道具的舞蹈。鐸形像鐘,有木柄,內有舌,搖動時“叮叮”作響。
白綸舞——盛行於晉代和南朝,因舞者身穿薄如輕紗的白綸縫制的長袖舞衣,故名。該舞以舞袖為其特點,動作輕盈流暢。
盤鼓舞——漢代民間舞蹈,後來用於宴饗。在地面上排列盤或鼓,壹般用七個(或三個或五個),舞者穿長袖衣,在盤(鼓)上起舞。
撥頭舞——又名“缽頭”,是壹種帶有敘事性的舞蹈,表現壹人之父為虎所傷而上山尋屍的痛苦之狀。
巴渝舞——巴渝舞原是西南地區的民間舞蹈,後傳入宮廷,成為宮廷舞蹈,用來在宮廷宴會上表演軍旅戰鬥的場面,歌頌帝王功德,是漢代著名雜舞。
公莫舞——魏晉時期舞蹈。取材於項羽和劉邦的“鴻門宴”的故事,鴻門宴上,項莊拔劍起舞欲殺劉邦,項伯也離席揮劍而舞,以袖掩護劉邦,說:“公莫!”後人以舞巾模擬項伯舞袖的姿態,遂成“公莫舞”。
踏謠娘——又作“踏搖娘”、“談容娘”,產生於北齊,用舞蹈的形式表現故事:壹人虐待妻,妻以歌訴苦.眾幫腔唱:“踏謠。和來!踏謠娘苦,和來!”因壹面唱歌,壹面落步,故謂之“踏謠”。
蘭陵王舞——又名“大面”、“代面”,北齊蘭陵王雄健而貌美,曾戴假面率五百騎兵沖人敵陣,大勝。軍中譜《蘭陵王人陣曲》,又根據樂曲變成歌舞戲。
獅子舞——獅子被古人當做威武祥瑞的象征,漢代通西域時由月氏、安息等地引進,至遲在曹魏時期就已經出現了獅子舞,南北朝時廣為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