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是指夜裏十二點鐘前後;半夜。拼音為wǔ yè,詞性是名詞,近義詞子夜。
子夜,意思是半夜、午夜。子夜是23:00到1:00之間。可以是淩晨也可以是夜晚。子時指23時至1時,古時尚有午夜、子夜、夜半、夜分、宵分、未旦、未央等別稱。
即23時至1時,十二時辰是古人根據壹日間太陽出沒的自然規律、天色的變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產活動、生活習慣而歸納總結、獨創於世的。十二時表時獨特、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對人類天文歷法的壹大傑出貢獻,也是燦爛的文化瑰寶之壹。
子時是指內丹術大小周天功法中,可以開始起火的時機,又稱冬至。所以用十二地支中的子時,因為子時是六陽時(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開始。
擴展資料:
晚上是指日落後至明天日出前的時刻,在這時份太陽位於地平線下。此段時間內人的肉眼無法觀測到太陽,由於處於陽光直射面的後半部分,所以光線較暗,陽光無法照射到。
地球的自轉和太陽直射形成了地球上的晝夜交替,而地球的公轉形成了地球上的晝夜時長不是在固定的時間段。
因為形成了:赤道上的晝夜時長固定在12小時。隨著南北緯延伸到南北兩極,形成了晝夜時長的偏差。南北兩極會出現極晝也極夜現象。從而,在地球的除了赤道以外的地方,夜晚的時長是會變動的。
在中國古代的十二時辰制裏,晚上被劃分為五更,壹更為戌時(19:00-21:00)、二更為亥時(21:00-23:00)、三更為子時(23:00-01:00)、四更為醜時(01:00-03:00)、五更為寅時(03:00-05:00)。
在古代沒有充足的戶外照明系統的情況下,人們在晚上通常並不外出,而在家裏休息,亦即是中國古語所說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百度百科-子夜
百度百科-午夜